《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专业的必修课之一。 本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血液、肝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等生命科学内容,为医学生深入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临床医学课程乃至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医学各学科的研究工作中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奠定理论与实验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及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生物体重要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主要生理意义、以及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理解基因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理解各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它们在医学上的意义,了解分子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本课程教材适用于医学高等专科教育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在第一学期开设,理论课55学时、实验课12学时,总学时为67学时。 三、学时分配 章 内容 学时分配 理论 实验 小计 1 绪 论 1 1 2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5 2 7 3 维生素 4 4 4 酶 6 2 8 5 生物氧化 4 4 6 糖代谢 6 2 8 7 脂类代谢 4 4 8 8 蛋白质分解代谢 5 5 9 核酸的结构、功能 4 4 10 水和电解质代谢 自学 11 酸碱平衡 自学 12 肝的生物化学 6 2 8 13 基因信息的传递 6 6 14 分子生物学概论 4 4 合计 55 12 67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生物化学与医学 【教学要求】 掌握: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概念. 熟悉: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了解:生物化学的发展史。 第一章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组成蛋白质的主要元素,氮的含量及应用。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结构通式;氨基酸的分类及结构特点;氨基酸的两性电离、紫外吸收性质及茚三酮反应。 肽和肽键,多肽链及N、C末端,主链骨架的概念。 第二节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肽键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维持蛋白质构象的化学键、肽单元、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卷曲。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结构域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亚基 蛋白质的分类。 第三节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级结构与空间结构、蛋白质功能、物种进化的关系。分子病的概念 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血红蛋白的变构效应与协同效应。 第四节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分离纯化 一、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蛋白质的两性电离、蛋白质的胶体性质、紫外吸收性质。蛋白质的变性、沉淀、凝固与呈色反应。 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透析与超滤、盐析和其它沉淀法;电泳的概念、原理、种类;层析的种类与原理、超速离心的概念及在蛋白质研究中的用途。 【教学要求】 掌握:蛋白质的组成、分子结构和主要性质;氨基酸的分类。 熟悉: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和基本原理。 了解: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 维生素 【教学内容】 一、维生素的概念及主要特点 二、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的主要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三、水溶性维生素:B1与TPP,B2与FAD及FMN、PP与NAD及NADP,B6与磷酸吡哆醛及磷酸吡哆胺,泛酸与辅酶A,叶酸与四氢叶酸,生物素,B12;维生素C。 【教学要求】 掌握:维生素的概念。水溶性和脂溶性维生素的主要生化作用及缺乏症。 熟悉:B族维生素及其构成的辅助因子的名称、功能、参与的反应。 第三章 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酶的分子结构与功能 酶的分子组成:酶的分类、结合酶的组成、酶辅助因子的种类和作用;辅基(酶)与维生素的关系。 二、酶活性中心及必需基团 第二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与机制 酶促反应的特点:高效性、特异性、可调节性和不稳定性。 二、酶促反应的机制:中间产物学说、诱导契合学说 第三节 酶促反应动力学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矩形双曲线及意义,米-曼方程及导出,Km与Vmax的意义; 二、酶浓度的影响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