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混沌定理1
1、导言: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
在自然科学中,从激光物理学、量子混沌和气象学直到化学中的分子建模和生物学
中对细胞生长的计算机辅助模拟,非线性复杂系统已经成为一种成功的求解问题方式。
另一方面,社会科学也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全球性的、复杂的和非线性的。
生态、经济或政治系统中的局部性变化,都可能引起一场全球性危机。线性的思维方式
以及把整体仅仅看作其部分之和的观点,显然已经过时了。认为甚至我们的意识也受复
杂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所支配这种思想,已成为当代科学和公众兴趣中最激动人心的课题
之一。如果这个计算神经科学的命题是正确的,那么我们的确就获得了一种强有力的数
学策略,使我们得以处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跨学科问题。
在这些跨学科的应用中,成功的原因何在?本书表明,非线性复杂系统理论不可能
还原成特殊的物理学的自然定律,尽管它的数学原理是在物理学中被发现的,并首先在
物理学中得到成功应用。因此,它不是某种传统的“物理主义”,不是用类似的结构定
律来解释激光、生态群体或我们的大脑的动力学。它是一种跨学科方法论,以此来解释
复杂系统中微观元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造成的某些宏观现象。光波、流体、云彩、化学
波、植物、动物、群体、市场和脑细胞集合体,都可以形成以序参量为标志的宏观现象。
它们不能还原到复杂系统的原子、分子、细胞、机体等微观水平上。事实上,它们代表
了真实的宏观现象的属性,例如场电势、社会或经济力量、情感乃至思想。有谁会否认
情感和思想能够改变世界呢?
在历史上,社会科学和人文学概念往往受到物理理论的影响。在机械论时代,托马
斯·霍布斯把国家描述成一台机器(“利维坦”),其公民就是机器中的嵌齿轮。在拉
美特利看来,人的灵魂归结为自动机的齿轮传动装置。亚当·斯密用类似于牛顿的万有
引力的“看不见的”力来解释市场机制。经典力学中,在牛顿或哈密顿运动方程意义上,
因果关系是确定论的。保守系统以时间可逆(即对称性或不变性)和能量守恒为特征。
天体力学和无摩擦钟摆是著名的例子。耗散系统是不可逆的,举例来说就像没有摩擦项
的牛顿力。
而且,大自然原则上被看作一个巨大的确定论的保守系统,一旦确切知道了它的起
始状态,就可以预测其未来或追溯过去的每一时刻的因果事件(拉普拉斯妖)。亨利·
彭加勒则认识到,天体力学并非是一台可以透彻计算的机械钟,甚至在局限于保守性和
确定论情况下亦如此。所有的行星、恒星和天体之间的因果相互作用,在其相互影响可
以导致混沌轨迹的意义上,都是非线性的(例如三体问题)。在彭加勒的发现之后,几
乎过了60年,A.N.科尔莫哥洛夫(1954)、V.I.阿诺德(1963)和J.K.莫泽证明
了所谓的KAM定理:经典力学的相空间轨迹既非完全规则的亦非完全无规的,但是它们
十分敏感地依赖于对起始条件的选择。微小的涨落可能引起混沌的发展(“蝴蝶效
应”)。
在这个世纪,量子力学成为物理学的基础理论。在薛定谔的波动力学中,量子世界
被看作是保守的、线性的。用哈密顿算符描述的量子系统,取代了最初用哈密顿函数描
述的量子化经典系统(例如对于电子和光子)。这些系统被假定是保守的,即非耗散的,
对于时间逆转具有不变性,因而是满足能量守恒定律的。量子系统的状态用希尔伯特空
间的矢量(波函数)来描述,希尔伯特空间的距离与其哈密顿算符的本征值相联系。量
子状态的因果动力学由确定论的微分方程(薛定谔方程)所决定,该微分方程合乎叠加
原理,因而是线性的,即如同经典光学的情形,该方程的解(波函数或态矢)是可以叠
加的。量子力学的叠加或线性原理显示了组合系统的相关(“关联”)态,这在EPR实
验(A·阿斯佩特,1981)中得到了高度确证。在一个关联的纯量子叠加态,一次观测
仅可能得到不确定的本征值。量子系统的关联态和测量仪器相应仅可能有不确定的本征
值。但是,实验室的测量仪器却显示出了确定的测量值。因此,线性的量子动力学难以
解释该测量过程。
在玻尔、海森伯等人的哥本哈根诠释中,测量过程是用所谓的“波包坍缩”来解释
的,即把叠加态分裂成两个独立的具有确定本征值的测量仪器和被测量子系统的状态。
显然,我们必须将量子系统的线性动力学与测量的非线性作用加以区分。这个世界的这
种非线性,有时被解释成人的意识的出现。尤金特·威格纳(1961)建议,薛定谔方程
的线性对于有意识的观察者可能会失效,需要代之以某种非线性程序,使两个问题都可
能得到解决。但是,威格纳的解释迫使我们相信,线性的量子叠加性仅仅在宇宙的那些
出现了人的或类似人的意识的角落才会分裂成独立的部分。科学史上,拟人的或目的论
的论证往往表明,科学解释在此软弱无力、难以奏效。因此,一些科学家如罗杰·彭罗
斯提出,量子力学的线性动力学不适合于用意识的出现来解释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