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古代文体互参中_以高行卑_的体位定势_蒋寅.pdf

中国古代文体互参中_以高行卑_的体位定势_蒋寅.pdf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文体互参中_以高行卑_的体位定势_蒋寅

中国古代文体互参中 “以高行卑” 的体位定势 蒋  寅  :文体互参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中的一个习见现象,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在诗词曲之 , 在古文和时文、 辞赋和史传之 , 甚至在韵文和散文两大文类之 , 普遍都存在着互参现象, 并 且互参之际显示出以高行卑的体位定势, 即高体位的文体可以向低体位的文体渗透, 而反之则不 可。这种定势及其艺术效果因为在书法中表现得最为直观易解, 所以古代批评家常用书法来比喻 和说明文体互参中的这种体位定势。 书法术语 “破体” 也在唐代被引入文论, 又在宋代浓厚的辨 体意识中与 “本色” 构成 一对有关文体互参的互补性概念, 左右着人们对具体文体相参的审美评 价。以高行卑的美学依据, 实质就是木桶原理, 即作品整体的风格品位取决于体位最低的局部, 以高行卑可以提升作品的风格品位, 反之就会降低作品的风格品位。不过问题的复杂在于, 在跨 文类互参之际, 由于涉及文体的功能, 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例外。 :古代文学 文体互参 体位定势 以高行卑 作者蒋寅, 文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 “京师学者” 特聘教授 (北京 100875)。 刘勰 《文心雕龙 ·论说》 云:“详观论体, 条流多品。陈政则与议、说合契, 释经则与传、 ① 注参体, 辨史则与赞、 齐行, 诠文则与序、 引共纪……八名区分, 一揆宗论。” 刘勰注意到, “论” 这种文体支派极多, 在处理不同内容时很容易与议、 说等八种文体相出入。钱钟书先生认 为, 据项安世指出的 “贾谊之 《过秦》、 陆机之 《辨亡》, 皆赋体也”, 还可以加上 “敷陈则与 词、 赋通家”。他将刘勰的 “参体” 与书法中的 “破体” 概念联系起来, 以为 “按名归类, 而核 ② 实变常”, “名家名篇, 往往破体, 而文体亦因以恢弘焉”, 指出了文体因突破自身的规定性而 使表现力得到扩张的结果。这一论断涉及文学创作中不同文体相互参涉、 相互渗透的现象, 是 古代文体学的重要问题, 一直以 “本色”、 “破体” 概念为核心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传统观念首 先立足于 “本色” 即捍卫文体的独立性和纯洁性, 但也不拒绝 “破体”, 这已为当代学者的研究 ③ 所阐明。 “破体” 原是书法理论的重要概念, 后移用于文学, 成为古代文论中关于文体互参的 ④ 核心概念, 而刘勰的 “参体” 或胡应麟所谓 “旁参” 却几乎被忘却。 迄今为止的文体学研究, ①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 第 126 页。“区” 原作 “型”, 今据王惟 俭本。 ② 钱钟书:《管锥编》, 北京:中华书局, 1979 年, 第3 册, 第888—891 页。 ③ 有关 “本色” 之考论, 详见龚鹏程:《论本色》, 原载 《古典文学》 第8 集, 收入氏著:《诗史本色与妙 悟》, 台北:学生书局, 1993 年。 ④ 胡应麟:《诗薮》 内编卷1:“乐府大篇必仿汉魏, 小言间取六朝, 近体旁参唐律。” 上海:上海古籍出 ·149 · 中国社会科学 2008 年第5 期 对古人关于 “破体” 的态度即是否承认其合理性及实践结果已有很好的阐说, 吴承学对诗词文 ① 之间的 “破体” 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取向提出了很好的看法, 陶东风也就文体的交叉和渗透问题 ② 有过概括的论述, 但有关文体互参的一般原则及其背后的美学依据尚有待进一步探讨。前几年 ③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