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四首{苏教版}
古 诗 四 首
2012.9.24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朗读、背诵四首诗;
2、了解诗人的生平,查找写作背景;
3 、感受诗人的爱国激情,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诵读欣赏
杜甫: 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诗圣。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篇现存有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和政治腐败,真实地描绘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安史之乱,长安沦陷。756年8月,杜甫从鄜州家中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皇帝,不幸中途被叛军捉住,送往长安。杜甫在这里过了八个月痛苦的俘虏生活,亲眼见到长安陷落后的种种惨状,昔日的繁华景象已被一片残破所代替。他感时忧国,于肃宗至德二年(757)写下了五言律诗《春望》,抒发了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写作背景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
春望
首联
国都已被叛军攻破,祖国山河依然存在。春天的京城,满眼都是繁密的花草树木。
诗一开始以“国破”二字点明时间。“山河在”则是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感情,觉得它依然“在”。次句点明季节。诗人眼中的春城,草木繁密而又荒芜,可见人民离散无人整治。
颔联
感伤时事,看见鲜花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
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是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溅”“伤”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宋司马光说:“古人的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近世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春望》诗‘国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城春草木深’,明无人迹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司马温公诗话》)
颈联
战火直到如今春深三月仍连续不断,一封家书抵得上万两黄金。
“烽火”句承上“感时”句,“家书”句承上“恨别”句。诗意上下贯通,自然流畅;感情波澜起伏,动人心魄。“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只有亲历战乱,方能体会这两句如何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就是因为它能引起人的共鸣。
尾联
头上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住了。
杜甫作此诗时,才四十多岁。却已满头白发。眼望京城的颓败景象,思念远在鄜州乡村的妻小,郁结在心头的苦痛无法排解。只好以手搔头。这一抓挠,却又徒增发短衰老之叹。
艺术特点
这首诗将眼前景融于胸中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清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此忧乱伤春而作也。上四,春望之景,睹物伤怀。下四,春望之情,遭乱思家。”这一评析十分简要、中肯。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
泊秦淮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人,唐代诗人,世称“小李杜”,以别于杜甫。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写作背景
六朝故都建康(现在的南京)城中的秦淮河一带,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晚唐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听到酒店歌女在唱陈后主时的流行歌曲。看到烟雾迷蒙、月光凄清的秦淮河,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心中对世风时局的忧愤。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烟雾笼罩着寒冷的水面,月光映照着水边的沙滩。夜晚船在秦淮河上停泊,与岸上的酒店靠得很近。
诗的首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如烟的雾气,朦胧的月色,笼罩在河面以及水边的沙滩上。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夜泊秦淮”描绘了时间和地点,而且照应诗题。“近酒家”三字,则为下文打开道路。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
歌女不知道南朝亡国的怨恨,隔着河还在唱《玉树后庭花》。
杜牧的时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着腐败和糜烂,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犹唱《后庭花》”警示唐王朝。诗人在船中听到附近酒楼中传来亡国之音,怎能不使人产生历史可重演的隐忧。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汗颜的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这两句诗是形象化的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因而被人们广为传诵。
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作者的真实用意是讥讽只顾贪图个人享乐而而不顾国家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