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营卫气血津液经络-台中慈济医院.ppt
中醫的治病觀念 治未病 預防醫學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 正氣內存,邪不可干 強身:進補、運動 避免消耗:房事、熬夜、飲食 陰陽調和 太過與不及 中庸之道 調整陰陽,補其不足,損其有餘,使陰平陽秘 虛者補之,實者瀉之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 辨證論治 對證治療 寒、熱;虛、實 有是證,用是藥 中醫和西醫在臨床診治上的差異 中醫看病是以「證」為主 西醫臨床上注重「病」 中醫和西醫對感冒在診斷上的差異 西醫:病毒性的感染或是細菌性的感染,上呼吸到感染或是有合併肺炎的傾向 中醫: 「風寒」外感或「風熱」外感,若是風寒外感要區別是「太陽病」、「陽明病」或是「少陽病」;若是風熱外感要辨別在「衛」、「氣」、「營」、「血」的哪個階段 中醫並沒有「病毒」和「細菌」等名詞,而這方面疾病中醫有自己的語言和治療方法體系,西醫的診斷在中醫治療上不見得會有絕對的幫助 「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同病異治:同樣的一種疾病,不同的病人由於臨床表現不同,彼此間的治療原則不同,因此所開出來的處方用藥也不同 異病同治:不同種類的疾病,由於所出現的臨床表現在中醫學理上有相同的病因或病機,在證型表現上一致,因此所開出來的處方相同 最主要的關鍵點則在「證」型 感冒論「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同樣的感冒每個人的治療處方可能不一樣 同病異治:如果風寒感冒要用桂枝湯、麻黃湯、荊防敗毒散等方劑處理;如果是風熱感冒,則要用銀翹散、桑菊飲等藥來處理 異病同治:雖然桂枝湯可以用在感冒上,若其他疾病 (如關節炎、頭痛、末梢神經異常、腸胃炎等等) 在中醫診斷上為「風寒表虛」或「營衛不和」者,都需要用桂枝湯來治療 中醫治病觀念 本虛標實 急則治其標 緩則治其本 常接觸到的中藥和方劑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中藥 枸杞子:眼睛乾澀、流眼淚(滋腎水) 杜仲:腰痠痛(補腎) 黃連:失眠、嘴巴破(清心火) 黃耆:疲倦、說話乏力(補氣) 當歸:頭暈、貧血(補血) 紅棗:疲倦、胃口差(補脾) 大黃:便秘(通府瀉下) 杏仁:止咳、平喘(宣肺)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方劑 杞菊地黃丸:眼睛乾澀、流眼淚、腰痠(滋腎水) 黃連解毒散:失眠、嘴巴破(清心火) 補中益氣湯:疲倦、說話乏力(補氣) 四物湯:頭暈、貧血(補血) 四君子湯:疲倦、胃口差(補氣、補脾) 八珍湯:頭暈、疲倦(氣血雙調) 中藥的基本觀念 中藥使用觀念 性味 四性:寒、涼、(平) 、溫、熱 五味:酸、苦、甘、辛、鹹 歸經:肝、心、脾、肺、腎 理法方藥的運用 治療疾病的次第程序 理:病因、病機、診斷 法:治則、治法 方:方劑 藥:藥物 理法方藥的運用 理:肺氣虛 法:補肺氣 方:補中益氣湯 藥:人參、黃耆、胡桃肉、黨參、沙參 理法方藥的運用 理:肝火 法:清肝瀉火 方:龍膽瀉肝湯 藥:龍膽草、黃芩、薄荷、蘆薈 方劑的基本觀念 君臣佐使 君藥 處理主要問題 臣藥 加強君藥療效、處理次要問題 佐藥 輔助療效、減少副作用 使藥 引經藥、調和藥 四君子湯之君臣佐使 人參:君藥 處理主要問題,大補元氣 白朮:臣藥 加強君藥療效、處理次要問題,補脾胃 茯苓:佐藥 輔助療效、減少副作用,補脾胃 甘草:使藥 調和藥 四物湯之君臣佐使 熟地黃:君藥 處理主要問題,補血填精 當歸:臣藥 加強君藥療效,補血活血 芍藥:佐藥 輔助療效、減少副作用,滋陰血 川芎:使藥 引經藥,活血行血 謝謝您的聆聽 中醫病因學模型建立的方式 中醫病因學中的外因來說,中醫是模擬自然氣候中的風、寒、暑、濕、燥、火 ,作為人體的病因的同構系統,來探討、分析、歸類人體致病原因和病理變化,用於指導臨床治療用藥,確實有治療效果 如:自然界的「風」是無形的,有流動不定的特點;因此,就把臨床上見到的病位有遊走不定的病症,認為是風邪所引起的 陰陽、五行學說的建立 中醫五行歸類表 五 行 自 然 界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氣 五方 五季 木 酸 青 生 風 東 春 火 苦 赤 長 暑 南 夏 土 甘 黃 化 濕 中 長夏 金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水 鹹 黑 藏 寒 北 冬 中醫五行與醫學之關係 五 行 解剖生理 病因病理 五臟 六腑 五官 五液 在體 七情 六淫 五色 木 肝 膽 目 淚 筋 怒 風 青 火 心 小腸 舌 汗 脈 喜 暑 赤 土 脾 胃 口 涎 肉 思 濕 黃 金 肺 大腸 鼻 涕 皮毛 憂悲 燥 白 水 腎 膀胱 耳 唾 骨 恐 寒 黑 中醫五行與醫學之關係 五 行 藥物 歸經 五味 五色 木 肝 酸 青 火 心 苦 赤 土 脾 甘 黃 金 肺 辛 白 水 腎 鹹 黑 五行學說中五行的關係 五行相生 ( 子母關係 )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乘:相克太過,本位太盛 相侮:逆向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