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及优化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是利用地下岩土(土壤、岩石等)作为热源或热汇,它是由地埋管换热系统与热泵机组构成。 土壤温度在地面15米以下温度接近当地全年平均气温,常年保持恒定的温度,远高于冬季的室外温度,又低于夏季的室外温度,因此地源热泵是利用土壤“冬暖夏凉“的特性来制冷/供热的节能中央空调,和利用空气源制冷/供热相比较,效率大大提高,且不受环境温度影响。 土壤温度随深度变化示意图 1、建筑物冷热负荷及冬夏季地下换热量计算 建筑物冷热负荷计算与常规空调系统冷热负荷计算方法相同,可参考有关空调系统设计手册,在此不再赘述。 ???夏季向土壤排放的热量和冬季从土壤吸收的热量。可以由下述公式计算: 夏季制冷地埋管排热量=冷负荷+地源热泵压缩机功率 [ Q排=Q冷×(1+1/COP1)] 冬季制热地埋管吸热量=热负荷- 地源热泵压缩机功率 [Q吸=Q热× (1-1/COP2)] ?? 其中Q排——夏季向土壤排放的热量,kW ? ? Q冷——夏季设计总冷负荷,kW ? Q吸——冬季从土壤吸收的热量,kW ? Q热——冬季设计总热负荷,kW COP1——设计工况下水源热泵机组的制冷系数 ? COP2——设计工况下水源热泵机组的供热系数 ? 一般地,水源热泵机组的产品样本中都给出不同进出水温度下的制冷量、制热量以及制冷系数、供热系数,计算时应从样本中选用设计工况下的COP1、COP2。 2、地下热交换器设计 2.1选择热交换器形式 水平(卧式)或垂直(立式) 单U型管或双U型管 串联或并联 同程或异程 绝大部分系统采用垂直埋管、单U型管、并联、同程的地埋管换热系统形式。 ?2.2选择管材 目前最常用的是聚乙烯(PE)和聚丁烯(PB)管材,它们可以弯曲或热熔形成更牢固的形状,可以保证使用50年以上。 2.3埋管管长、钻孔数量、埋管面积计算 在实际工程中,可以利用管材“换热能力”来计算管长。换热能力即单位垂直埋管深度或单位管长的换热量,一般垂直埋管为60~100W/m(井深),或30~50W/m(管长),水平埋管为20~40W/m(管长)左右。 ??? 按夏季排热量: 总换热管长度=夏季排热量/单位孔深排热量(上海地区约65W/m) 按冬季吸热量: 总换热管长度=冬季吸热量/单位孔深吸热量(上海地区约40W/m) 钻孔数量=总换热管长度/钻孔深度 埋管面积=单孔占地面积×钻孔数量 注:1、单位孔深换热量以热响应测试的测试值为准。 2、单孔占地面积与布孔方式及孔距有关,一般采用4m孔距菱形布孔。 3、若埋管面积不够或冷热负荷无法平衡,地埋管可按冬季吸热量进行设计, 夏季采用冷却塔辅助散热 2.4 确定管径 (1)管道越大,水泵输送功率越小,流速越小,流体换热时间越长; (2)管道越小,管道内保持紊流,流体与管道内壁之间的传热效果越好。 U形埋管管径 流速 20—40mm 0.6 — 1m/s 40—100mm 1 —1.5m/s 100—200mm 1.5 — 2m/s 地埋管换热器的环路压力损失宜控制在30~50KPa/100m,最大不超过50KPa/100m Copyright ? 1992-2007 by Hundred Group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富田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地源热泵事业部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 月份 0 10 20 30 40 0 40 80 120 160 200 240 280 320 360 地 表 2 FT(0.6m) 5 FT (1.5m) 12 FT (3.6m) 1 2 3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