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临床诊断运用及治疗探索.doc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临床诊断运用及治疗探索.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临床诊断运用及治疗探索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临床诊断运用及治疗探索 摘要:目的:了解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在临床疾病上应用及治疗方法。方法:百度搜索及利用各数据库(维普,清华同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疾病知识库等)检索关于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的相关知识及论文整理提炼而成。 关键词: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临床疾病;蚕豆病;高胆红素血症。 红细胞6一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是诱发药物性溶血、蚕豆病、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某些感染性贫血的重要原因,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占较大的比例,可导致核黄疸及其后遗症——智力障碍甚至死亡。本病呈世界性分布,目前全球有超过2亿人罹患G-6-PD缺乏症。携带G-6-PD缺乏基因者估计占世界人口的7%,每年约出生450万G-6-PD缺乏儿。G-6-PD缺乏症的发生率和基因频率有明显的种族和地理分布差异,我国处于高发区,是华南地区较常见的遗传病,特别是广东、广西一带,发病率较高。[1]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全国开展婚前和产前检查,可检查出父母是否是G6PD缺乏患者或遗传携带者,在孩子出生前就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或减轻新生儿黄疸、蚕豆病等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一、G-6-PD及其生化变异型? “正常”酶称之为G-6-PD B,G-6-PD缺乏症是由于编码G-6-PD氨基酸序列的G-6-PD结构基因异常所致。196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上对G-6-PD变异型的命名、分型标准及方法作了统一规定,其定型主要根据电泳速率及酶动力学特征参数。目前,国际上现已报道的G-6-PD变异型有400余种,其中约300种是按WHO推荐的标准方法进行鉴定的,还有大约100种变异型是采用其他方法鉴定的。根据这些变异型的酶活性和临床意义分为5大类:第1类变异型活性非常低(低于正常的10%)伴有终身溶血性贫血;第2类变异型,尽管体外活性非常低,但不伴有慢性溶血,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溶血,这一类型是常见的类型如G-6-PD地中海(Mediterranean)型;第3类变异型其酶活性为正常的10%~60%,只有在服用某些药物或感染时才会发生溶血;第4类变异型是由于不改变酶的功能活性的突变所致;第5类变异型其酶的活性是增高的。第4和第5类没有临床意义。在中国人中已在香港、台湾和海外华侨中发现12种,在广东、海南、贵州、四川、贵阳、云南等省发现35种,其中12种为世界上的新类型。国人变异型主要属于第2和第3类变异型。[1] 二、遗传形式? G-6-PD基因定位于X q28,G-6-PD缺乏为性连锁的不完全显性遗传,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三、分子生物学? 1986年,Persico、Martlni等分别用不同的方法成功地克隆出人G-6-PD基因,并获得了cDNA序列,从而使G-6-PD的研究深入到基因水平,使人们能从基因水平去探讨G-6-PD缺乏的蛋白质一级结构改变。1991年Ellson等测定了人G-6-PD基因组全顺序。 G-6-PD基因长约18kb,由13个外显子和12个内含子组成,编码一个由515个氨基酸组成G-6-PD蛋白质。近年来,应用克隆G-6-PD基因技术或PCR联合直接序列分析已鉴定出120余种遗传学变异型。中国人中已发现15种点突变,现有研究证实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患者中50%以上为1376G→T和1388G→A。Beutler等认为G-6-PD A-出现是从G-6-PDB(野生型)→G-6-PD A→G-6-PDA-,由于自然选择(恶性疟疾)A-的高频率得以保存下来。 四、发病机制 G-6-PD缺乏红细胞的未成熟破坏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不同的溶血综合征其机制可能不同。早年认为主要与红细胞还原型谷胱甘肽(GSH)降低有关。红细胞内外的过氧化产物被谷胱甘肽过氧化物(GSHPX)还原而解毒,同时消耗GSH,GSH被氧化为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或与血红蛋白的半胱氨酸结合形成混合二硫化合物(GSS-Hb)。G-6-PD缺乏红细胞的GSH被消耗后,不能得到充足NADPH以还原GSSG及GSS-Hb,GSH得不到补充,GSH含量迅速下降,形成恶性降低,结果是GSSG和GSS-Hb在红细胞内蓄积,变性形成Heinz小体,使红细胞可塑性、变形性降低,在经脾窦时,红细胞不易变形而被阻留破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G-6-PD缺乏症红细胞溶血与红细胞过氧化损伤有关。现在认为,G-6-PD缺乏症红细胞内不断形成的过氧化物易伤性增高,其根本原因在于NADPH生成不足,并由此而导致GSH生成低下,功能性地缺乏Cat和GSHPX,抗氧化功能障碍,氧化易伤性增高。[1] 五、临床表现 大多数红细胞G-6-PD缺乏者无临床表现,有溶血的患者与一般溶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大致相同。G-6-PD缺乏所致溶血性贫血有以下5种类型: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