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庸》课件

《中庸》课件 教师:张金宇 目 录 第一章 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第二章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第三章 最高的道德标准 第四章 谁能食而知其味 第五章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第六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 第七章 牢牢抓住不要放弃 第八章 白刃可蹈,中庸难得 第九章 什么是真正的强 第十章 正道直行,默默无闻也不后悔 第十一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 第十二章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第十三章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第十四章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第十五章 无所不在的道 第十六章 天生我材必有用 第十八章 治国平天下的法? 第十九章 诚则明,明则诚 第二十章 至诚可参天地 第二十一章 从一个方面下功夫 第二十二章 国家兴亡,必有征兆 第二十三章 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第二十四章 真诚是没有止息的 第二十五章 明哲保身,进退自如 第二十六章 不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 第二十七章 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第二十八章 圣人的伟大之处 第二十九章 弘扬德行的最高境界 第一章中和是天下的根本 【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3)。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4);发而皆中节(5),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6)中和,天地位焉,万 物育焉。 【注释】 (1)天命:天赋。朱熹解释说:“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中庸章句》)所以,这里的天命(天赋)实际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禀赋,并无神秘色彩。 (2)率性: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 (3)莫:在这里是“没有什么更……”的意思。见(xi`an):显现,明显。乎:于,在这里有比较的意味。 (4)中(zho-ng):符合。 (5)节:节度法度。 (6)致,达到。 【译文】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第二章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原文】 仲尼曰1:“君于中庸2,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3),小人而无忌惮(4)也。 【注释】 (1)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 (2)中庸:即中和。庸,“常”的意思。 (3)小人之中庸也:应为“小人之反中庸 也”。 (4)忌惮:顾忌和畏惧。 【译文】 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第三章 最高的道德标准 【原文】 子日,“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1)!” 【注释】①鲜:少,不多。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第四章 谁能食而知其味 【原文】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4章) 【注释】 (1)道:即中庸之道。 (2)知者: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知,同“智”, (3)不肖者: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第五章 隐恶扬善,执两用中 【原文】 子日:“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2)! 【注释】 (1)迩言,浅近的话。迩,近。(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其,语气词,表示推测。斯,这。“舜”字的本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