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M30变形监测系统
TM30变形监测系统研究采用设站观测法,建立以TM30测量机器人为主体的变形监测系统,实现地表位移监测点的自动实时监测。测量机器人是在全站仪基础上,集成步进马达、CCD影像传感器构成的视频成像系统,并配置智能化的控制及应用软件发展而成的。测量机器人通过CCD影像传感器和其他传感器对测量目标进行识别,迅速做出分析、判断和推理,实现自我控制,并自动完成照准、读数等操作,以完全代替人的手工操作。因此,减少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观测误差,大大提高观测精度。测量机器人工作原理
TM30边坡自动监测系统主要由TM30测量机器人、基点、参考点、目标点组成,是基于测量机器人的有合作目标(照准棱镜)的变形监测系统,可实现全天候的无人值守监测。基点、点、目标点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图 TM30边坡自动监测系统组成
(1) 基站
基站为极坐标系统的原点,用来架设测量机器人,要求有良好的通视条件和牢固稳定。
(2) 参考点
参考点(三维坐标已知)应位于变形区域之外的稳固不动处,参考点上采用强制对中装置放置棱镜,一般应有3~4个,要求覆盖整个变形区域。参考系除提供方位外,还为数据处理提供距离及高差差分基准。
(3) 目标点
目标点均匀地布设于变形体上能体现区域变形的部位。
(4) 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由计算机和监测软件构成,通过通信电缆控制测量机器人作全自动变形监测,可直接放置在基站上,若要进行长期的无人守值监测,应建专用机房。
1.1.2. 硬件系统构成全站仪是主体
图1.2 TM30 图1.3 棱镜
全站仪配接了无线电传讯模块,传讯器与接收器之间可以进行无线数据通讯。两个监测点的传讯器可以将数据传至同一台接收器,再由接收器将数据转发给采集模块。除必要的TM30全站仪和照准棱镜外,系统硬件还主要包括电源、通讯及控制系统,其中通讯系统主要负责测量数据的实时传送,控制系统的任务则是实时控制TM30全站仪进行测量工作。
为实现计算机控制全站仪进行无人值守的观测,良好的数据通讯系统相当重要,本监测系统采用GPRS无线通讯与互联网有线通讯相结合的方式,现场控制采用GPRS无线方式,通过GPRS模块,将TM30全站仪测得的数据实时发送到移动工作的基站,再通过互联网,将数据发送到控制中心公网的固定IP地址上,这样,在控制中心有固定IP地址的GeoMoS计算机上就能实时控制2台TM30全站仪进行测量工作了。通讯、控制
图1.4 系统的通讯、控制图现场全站仪控制箱技术规格如下尺寸不小于60cm(高)×40cm(宽)×20cm(厚),要求有绝缘背板,供设备安装使用。技术要求:该设备控制箱安装有防盗锁,箱体内壁衬有保温隔热层,要求防雨水和灰尘浸入。
图1.5 现场全站仪
1.1.3 硬件Leica Geo Office CD-ROM Leica 1 11 GEV187,Y型数据电源电缆 Leica 1 12 GKL221 Leica 1 13 GDI221 Leica 2 14 GEB241 Leica 1 15 GEV208,徕卡全站仪220V电源变压器 Leica 2 16 AC powerCable3-pole EU Leica 2 17 配合GEV208的插头 Leica 2 18 GEV220 Leica 1 19 GPR1 Leica 5 20 GPH1 国产 100 21 徕卡数字温度气压仪 Leica 1 22 GEV222连接器象传感器 Leica 1
1.2 监测站观测墩的建设
本项目的全站仪观测站个,选择在稳固基岩上,要求点位稳定可靠周围视野开阔。观测墩按照图设计要求施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要求观测墩应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观测墩应该高出地面一般不超过5m;
观测墩混凝土墩体应埋于解冻线以下,最好浇注在基岩上;
观测墩应与观测房的任何结构都不发生接触,避免观测房变形挤压影响观测墩的稳定;
观测墩应浇注安装强制对中装置,并严格整平,墩外壁应加装或预埋适合电缆进出的硬制管道(钢制或塑料),起保护线路作用。变形监测网络设计的实质是确定监测点的布设范围及数量。监测范围即布置监测点所涵盖的区域,监测的目的主要是掌握边坡的动态稳定性,尤其是能够为提前发现滑坡迹象,及时采取边坡防治措施监测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基础。因此,监测范围应该是有滑坡危险的区域。当然,点数量越多,其密度越大,精度也越高,但费用也随之增大,显然确定监测的范围及监测点的数量,及对变形监测网络进行设计是十分必要的。3. 数据采集处理
图1.7 原始数据采集传输示意图
1.4 系统应用
打开 GeoMoS Monitor(监测器),底部视图的标签可让您一个视图到另一个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部队工程保密方案及措施(3篇).docx VIP
- 玩转科技助力业务答案.pdf VIP
- 2024年江苏无锡高新区(新吴区)教育系统招聘中小学教师49人(事业编)历年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docx
- 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24版)试题附答案.doc
- 急症患者入院护理常规.pptx
- 信息系统监理师教程.docx VIP
- 包米勒横切系统伺服控制器操作说明书V0.2.pdf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口算题.doc VIP
- 2024年银从初级《个人理财》三色笔记复习.pdf
- 毕业设计(论文)-物料搬运机器人结构设计-六轴机械手.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