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发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贡献参考资料 .doc

李金发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贡献参考资料 .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李金发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贡献参考资料

李金发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贡献 朱寿桐 李金发注定是一位开拓型的诗人而不是一个成果积累型的诗人。作为中国现代诗歌的阅读者和欣赏者,我们可以信口记诵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偶然》、《沙扬娜拉》,戴望舒的《雨巷》、《古意答客问》,卞之琳的《断章》,甚至郭沫若的《天狗》等等。可有关李金发,我们基本上难以在任何一种经典意义上记住他的任何一首诗,他的诗令人耳熟能详的往往不过是“生命便是死神唇边的笑”之类的零散诗句。同样,李金发的诗也不是那种经得起细读和分析的经典诗,或许,他的成就原本无法通过具有典范意义的诗歌作品来加以证明,但他对于中国新诗的开拓,特别是对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乃至其传统的开拓,其贡献又非常突出。 一 李金发可以称得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开创者,他以盗火者的胆识与气魄引进并实践了西方的象征主义诗歌,从而开创了中国现代主义诗史的纪元。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明白无误地确认李金发是将“法国象征诗人的手法”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个人”,苏雪林同时表述道:“近代中国象征派的诗至李氏而始有,在新诗界中不能说他没有相当的贡献。”①他们所认同的,正是李金发的这样一番引进象征主义的贡献。 或许可以认为这样的判断带有很明显的历史盲点,因为在李金发的诗出版以前,并非真的从未有人将“法国象征诗人的手法”介绍到中国,也并非真的没有产生过“中国象征派的诗”,这只要看看田汉在《少年中国》上发表的《恶魔诗人波陀雷尔的百年祭》,只要读读他在同一杂志上发表的一些新诗,如孙玉石在《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中作过精切解读的《黄昏》,甚至也包括他的另外一首同题诗;在后一首诗中,他着意渲染了“尘非尘,雾非雾,烟非烟”的朦胧景致。颇有说服力的是,田汉也和李金发一样,在介绍波特莱尔诗法的同时充分注意到了魏尔伦等人的诗风。田汉对法国象征主义的观察、介绍和实际的诗学操练可以说与李金发颇为相像,只不过比李金发早行了几年。即使徐志摩对波特莱尔象征主义诗歌的翻译,也早于李金发诗集的出版年份。然而,人们还是愿意像朱自清、苏雪林那样在象征主义意义上漠视田汉的存在,而将李金发的诗作推为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的首开记录者,其原因是大家都清晰地看到了,自李金发始,象征主义诗歌才与中国一般的新诗乃至与中国传统诗歌拉开了美学思维和艺术形貌的距离,从而体现出真正富有法兰西恶魔派风格的“异质”。 李金发对波特莱尔象征主义诗的亲近感远远超过田汉,至少他没有像田汉那样附和时代的舆论将波特莱尔称为“恶魔诗人”:即使在他已经消减了象征主义诗歌创作热忱的时候,也只是用“颓废派”称谓波特莱尔。②自然,他的诗歌比起上文列举的田汉的诗作来也更具有象征主义诗歌的异质感。这种异质感首先表现在它的朦胧晦涩、深奥难懂。即使是那些诚挚地欢迎和赞美他的诗风的人也强烈地表述了这样的印象,钟敬文在赞赏李金发的诗给人“一种新异的感觉”的同时,深深“觉得它的不大好懂”;③李金发自己也承认,“有极多的朋友和读者说:我的诗美中不足,是太多费解之处。”(4)反对他的人更不用说,“谁都知道李金发的诗是很难索解的。穆木天在《A11》上说过,《北新》上评《屠苏》一文中也附带的说过……”⑤这时,人们虽然观照到了诗歌的流派特征,但显然并没有将田汉以及李金发之前明显具有象征主义倾向的诗人的创作与李金发的诗视为一路,而从李金发诗歌的晦涩难解中体察到了强烈的异质感。这种异质感对于确认作品的现代主义性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正如周作人所描述的那样,象征主义的某些新潮的表现同中国传统的某些旧手法颇为相像,它不一定会在人们的印象中产生强烈的异质感,事实上田汉等人的象征诗问世以后也确实没有引起人们的大惊小怪。李金发以其不避怪异的诗句唤起了人们较为普遍较为强烈的异质感,给许多读者包括朱自清、苏雪林在内的睿智慧眼兼具的批评家以一种十分显豁的印象,其客观效果是廓清了中国象征主义乃至现代主义诗歌的边沿。朱自清后来对李金发的这种不避晦涩的诗歌策略有着深到的理解,说是李金发“一面创造新鲜的隐喻,一面参用文言的虚字”,其目的和意义乃是“使读者不致滑过一个词去”,⑥从而给他们留下鲜明强烈的异质诗句的印象。确实,李金发在为林英强的《凄凉之街》作序时承认,用生僻的古字和文言虚词为的正是“使人增加无形的神秘的概念”,从而留下清晰鲜明的印象。于是,朦胧晦涩虽然并非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传统,却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传统与中国古典主义传统诗歌之间的一个令人醒目的界石。 李金发带着深厚的中国古典诗歌素养走进了西方文坛,又努力从沉溺过深的西方现代主义诗境走回中国,一切现成的诗歌形式和诗歌意象造设原则,无论是新体的还是旧制的,都在他面前变得无足轻重;他要创造新的诗歌体式乃至要创造新的诗歌句式,以体现出并符合于对于象征主义求新创异的诗学理解,就自然会拒绝旧诗体式和现有的新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