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水乡文化专用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水乡文化专用课件

* 与世界上大多数冲积平原呈现一马平川的地形不同,珠江三角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丘陵地区。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寻,自然环境并不怎么优越的珠三角,何以能保持世代的富饶?   用佛山著名文史专家陆探芳的话说,这是因为珠三角人形成了独有的水乡文化,本质是一种“搏”的精神。在与自然环境的“搏斗”中,珠三角向内形成了“桑基鱼塘”的循环经济模式,曾造就了“广东银行”。在与社会环境的“搏斗”中,珠三角涌现出了一批“红头巾”和自梳女,她们自立自强自尊的精神,至今仍影响着后人。  与自然搏斗   珠三角地区顺水而生,但并不特别受水的眷顾。每当洪水袭来,农民辛辛苦苦种下的庄稼经常被冲毁。人们逐渐意识到,必须把握自然规律,才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明朝,每年冬至前后,顺德龙江、龙山等地的农民,家家户户都把自家的鱼塘抽干,将塘底的淤泥挖出来堆在鱼塘旁筑基。次年春天,农民在塘基上种下桑用来养蚕。这就是“桑基鱼塘”耕作模式。   清朝,广州成为全国生丝唯一对外输出港口,国际生丝需求促进了蚕桑业的发展。在南海县九江乡,顺德县的龙山乡、龙江乡,高鹤县的坡山乡一带,当地农民纷纷“废稻树桑”,“桑基鱼塘”迅速传到了珠三角各地。 现在,“桑基鱼塘”作为珠三角特有的耕作模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最佳农业生态模式。   如今,顺德杏坛镇海凌村仍保留着1957亩耕地及1320亩鱼塘。不同的是,站在高赞大桥上远眺海凌村,映入眼帘的是绿油油的甘蔗林,而不是桑木。这是桑基鱼塘的变种“果基鱼塘”。 有历史学家认为,不管是“桑基鱼塘”还是“果基鱼塘”,农业模式的变革催生了佛山人的创新意识。他们不再把眼光放在停留在自家门前,而是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有了这种意识,佛山人站在了开放的前沿。   “没有桑基鱼塘,就没有富饶的珠三角。”南国丝都博物馆总经理吴英海这样肯定桑基鱼塘的意义。  蚕桑之乡变身“鳗鱼之乡”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珠三角经济腾飞,城市迅速膨胀,农业模式“桑基鱼塘”渐渐被挤出历史舞台。这一情况引起社会的焦虑和担忧,人们纷纷参与到保护“桑基鱼塘”及其文化的运动中来。   记者发现,在今年初制定的《顺德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当地政府意欲把桑基鱼塘文化和南国丝“绑”在一起,通过建立南国丝都文化主题公园和华南首个蚕桑文化美食中心进行保护。这一方案获得了不少顺德人的赞同。由于“桑基鱼塘”养殖的四大家鱼不再热销,上世纪后期顺德引入了鳗鱼养殖,如今,顺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鳗鱼养殖、销售基地。 “红头巾”柔肩挑重担   珠三角人与生俱来的“搏”精神,不仅体现在与自然环境的搏斗上,也在与社会环境的“搏斗”中展露无遗。这里涌现出的一批自尊自立自强的女性可作为例证。她们中,有远赴南洋打工的“红头巾”,也有在丝厂工作、立志终身不嫁的“自梳女”。   早在20世纪初期,位处三江汇流之地的三水经济落后,大批三水妇女远渡重洋出外谋生。为了尽快找到一份工作,妇女们从最辛苦的也是相对容易找工作的建筑工做起。那时新加坡的工地上,到处是她们扎红色头巾的忙碌身影。当地人亲切地叫她们“红头巾”。上世纪50年代新加坡最高的“亚洲大厦”和有名的“高等法院”都是由“红头巾”完成的。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