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海南万宁农户因拒迁被断电断水23年(图)【2014.5.18】参考资料
海南万宁农户因拒迁被断电断水23年(图)
2014年05月18日 06:02来源:人民网海南视窗?作者:宁远
9096人参与?1664评论
陈家生活的小院
陈运弟的儿女就在这张书桌上读书写作业
原标题:万宁兴隆农户因拒迁被断电20年煤油灯供出大学生人民网海南视窗5月18日电(记者 宁远)“家里终于有电了,比中了大奖还高兴。”今年54岁的陈运弟是万宁市兴隆华侨农场的下岗职工,家住该农场原五管区37队。20年前,因为他家附近要上马一个名为“海日丽兴隆度假村”的项目(后因泡沫经济成为烂尾工程被拆除),他和家人被要求搬至他处,因为认为新的安置点房屋太小及赔偿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拒绝搬迁,后来便被断了水电,这一断就是23年。
不过,陈运弟一家在不断为改变自己的境遇四处奔波的同时,并未失去生活的信心,硬是凭着煤油灯、充电灯供出了6名大学生,2名研究生。日前,在媒体的关注下,当地相关部门终于恢复了他家的供电。
因拒绝搬迁而被断水电
陈家的水电被断,与上世纪1990年代的海南房地产开发热潮有关。 20多年前,兴隆就已成为众多外来投资者的“热土”,旅游度假村、地产项目等遍地开花1991年前后,一家名为“海南深宝联合实业有限公司”的企业,向万宁市有关部门申请兴建皇家丽宫等项目,并于1992年5月取得相应土地的使用权。该项目涉及到五管区37队周边土地。该项目开发商也于1992年5月,取得相应土地的使用权。
兴隆华侨旅游经济区管委会相关文件显示,兴隆华侨农场五管区37队原居住58户、共计约280人。由于当地的旅游项目开发,原五管区37队居民要搬至改管区32队新居民点居住,大多数人已搬迁。陈运弟家五兄弟,除其大哥外均拒绝搬迁,兴隆华侨农场“多次动员他们搬迁未果”。
陈运弟一家拒绝搬迁的原因一是赔偿问题,二是认为分给他们的安置房太小:“按照农场当时的政策,一户人家8人以上才能分到一套房。我们兄弟5人住在37队的老房子,一共14人,农场只能分给我们两套80平方米的房子。我们兄弟都成家立业了,还有父母居住在一起,这点房子叫我们几个家庭怎么住?”
除此之外,陈家还因为土地赔偿问题对农场有意见:“当时项目开发征用了我们的土地,我们种植的椰子树等地面作物被毁,但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
于是,陈运弟和家人坚持不肯搬离,扔住在父亲年轻时候修建的老房子里。让陈家万万没有想到的是,1991年上半年的一天,突然来了一帮人,将通往陈运弟家的电线剪断,电线杆也被挖倒运走。更让陈运弟一家难以理解的是,37队唯一的一口水井,也被开发商填埋。
由此,陈家彻底被断水断电。
点煤油灯给孩子读书写作业
父辈在这个地方居住了近百年,从最初的点煤油灯,到用上电灯照明,如今再次回到了“煤油灯时代”。陈家上下十多口人都感到没法接受。
“他们断我家的电,就是想逼我们搬走。”陈运弟称,在自己被断电之后,他家先后向多个部门反映,希望能恢复用电。“没有人管这件事,最先去找农场的领导,他们说是供电部门断的电;我们又找到当地供电部门,他们却说‘不知道是谁断的电’,让我们去找当地政府部门。”陈运弟称,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他们无数次去找过,但没有人承认是谁断的电,也没有部门来解决这一问题。
断电不仅给陈家10余口人的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也对小孩的学习成长影响很大。陈运弟告诉记者,家里被断电后,女儿还在上幼儿园,儿子也没有出生。而到了一对儿女上小学后,家里没电灯照明,可愁坏了陈运弟和妻子符春英。
“孩子们写作业,只能点煤油灯了,一盏不行,就再买一盏,豆大的煤油灯灯光,怎么能看清楚书本上的字?”陈运弟说,常常看着孩子在煤油灯下一笔一画写作业的时候,自己的心都碎了。为了孩子们更能看清书本上作业,陈运弟上街上拾了几块白色塑料板子,围在煤油灯周围,通过光线的反射原理,让孩子的书桌能够多少亮堂一些。
而与陈运弟一对儿女一样,其他兄弟家的孩子也是坐在昏暗的煤油灯前,聚精会神地写着作业。“我家孩子一出生就没见过家里的电灯光是啥样子,经常与他姐姐坐在一起,在煤油灯下读书写作业。”陈运弟告诉记者。后来因为妻子打工的酒店老板好心帮忙,给家里拉了一条电线,陈家过了一段短暂的光明夜生活。但大部分夜晚,他们都是依靠煤油灯和充电灯来度过漫长的黑夜。
一家6名大学生2名研究生
陈运弟的女儿陈娜娜(化名)告诉记者,童年的记忆在都灰暗度过的的,当初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家里能用上电灯照明。
“我家被热闹喧哗包围,对面的马路上就是高楼林立的宾馆、酒店,而我家却是伸手不见五指,靠点煤油灯度日。”陈娜娜告诉记者,她与弟弟最难熬的日子,就是上小学和初中的那段日子,“晚上坐在煤油灯下,看书写作业时间长了,眼睛酸痛。”
陈娜娜说,那些日子确实很苦,还好有父母坐在身边陪伴,“爸爸妈妈常常告诫我们,做人要有骨气,要有理想,遇到什么困难,要有勇气面对,多读书才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