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消逝的三重门2参考资料
消逝的三重门
冠盖满京师,却不过是一片鸦雀栖息之地。有意无意之间,一所百年的名校,就这样蛰伏于此,被时代轻巧地翻过了。
来过北师大的人们,难免会有这样的感觉,正如当年那位游园不值的贺翁。
举凡北京名校名单,总是会归结于“北清人师”,论品牌,师大没有燕园博雅、未名湖之类的景观,总是会给人一种无限神圣和浪漫之感;论影响,师大名士多专注于教育和学术,自然不如名将之门的清华;论背景,除了一块主席题过词的校门,师大无依无傍,自然不比根正苗红的人大。。。。
难怪师大的人低调如斯,以至于他们从来不说自己是师大毕业的,从来不会把校徽别在胸前最显眼的地方,也从来不会急匆匆地去追赶什么,只是默默的念着自己的书,吃着自己的饭。他们像极了鲁迅先生笔下那些虽然落后但坚持跑下去的人——他称之为“脊梁”——师大培养了数千名青年导师,他们都成了国家的教育干部,这种力量是潜伏、永久的、扎实的社会基层。
即使低调,也难逃好事者们对它的评头论足,师大是最能体现民族和地域融合的地方,遍地都是分不清l和n、h和f,海拔不到170cm的南方男生,外形上和那些北理、北航帅哥相比便稍逊一筹了,而最致命的就业率也不比那些“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理工科男生,难怪师大的女生们对此颇有微词。而论女生,虽然师大素有美女云集的美名,可这也得益于女生基数大的基础,而且最常见的类型也是那些娇怯怯、素面朝天的邻家妹妹,惊艳的程度自然不比北影、北语的女生。
这种表面的不对等,早就在上个世纪成为定格,30年代北平《世界日报》“北大老,师大穷,燕大、清华可通融”景山东街马神庙四公主府年,在人们的印象中,师大是最朴素的学校,有趣的是,若真正论出身,师大就像是出身在富贵之家但却频遭变故之人,饱读诗书气质华,没有一般纨绔子弟的霸气,多了几分平民的感觉,而这种平易近人也让人逐渐淡忘了祖上的贵族气息。
说起来,师大还有一段曲折的历史呢。
师大自立门户之前属于京师大学堂(北大前身),沙滩后街55号、59号民教育出版社隐约而哀怨的皇家气息。据说景山东南角便是崇祯皇帝自缢之处,而当年正当红颜的乾隆纯惠皇贵妃第四女和嘉公主亦香消玉殒于这个院落。这个院落原是明御马监马神旧祠,自公主命觞之后庭院也就日渐颓败,马神庙的雕廊画栋栖息在一片凄迷烟雨之中。
历史不曾忘怀这片离帝城一步之遥的皇家旧地,坐北朝南的清式门庭似乎还在诉说当年的政治风云,古色古香的“大学堂”牌匾下,似乎还有当年粘贴的红榜,耳畔似乎还想起管事大臣奕昕、许应的上奏:
“臣等查地安门内马神庙地方,有空闲府第一所,房间尚属整齐,院落亦甚宽敞,略加修葺,既可作为大学堂暂时开办之所。”
西是北最美的北池子玲珑剔透的紫禁城角楼宽宽的护城河,,绿树丛中朱红的隔扇黄碧的琉璃神武门的石桥是景山前的朝房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烟树万人家最高学府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4日光绪帝正式批准创办京师大学堂。三人奏颁发诏启超起草学堂章程500万金作为学堂经费,还把官书局和同文馆并入大学堂。
然而仅仅时隔不到俩个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1902年,清政府任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并颁布了《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这年隆冬,仅百名学生在景山东马神庙隆重举行了开学典礼,京师大学堂获得了新生,成为中国近百年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仕学馆北师大
三、震撼历史的一跪
师大总是能够倔强地生存,无论是一片废墟或者坟场之中,无论是遭遇皮肉之伤还是致命内伤,它总是奇迹般地崛起了,不屈不挠,而这皆得益于师大那些倔强的人们。
站在空荡的回廊上,想起师长们讲述当年他们筚路蓝缕地挖地植树重建新街口校区,不由得疑惑当年这个几近瘫痪的京师大学堂又是如何重建的呢?
如果说在师大百年的历史中,陈垣是后半个世纪的精神领袖的话,那么张百熙则是不折不扣的“校父”。
张百熙(1847-1907),字仁秋,一作埜秋,号潜斋,谥号文达,清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他早年就立下读书报国的远大理想,30岁时中进士从此步人仕途并一帆风顺,虽因保举康有为获革职留任,但不久就开复处分。先后任吏、户、礼、刑、工和邮传市部尚书,1902年任管学大臣,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创办人。
近代清史上有一半以上的名人都是湖南人,这群人都怀抱经世济国的远大理想,这位年富力强且见多识广的长沙人也不例外,既有着敏锐的眼光,又有着一副铮铮的硬骨。
他早年曾赴英国考察工业、农业、科技、教育等诸方面的情况,深感中国与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差距太大,若要赶上这些国家,非得重视科学技术和人才培养不可,一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愚昧落后状况的蓝图在他心中逐渐清晰。
在历史上,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缘于他两次让人慨叹不已的举动。
1894年,时值慈禧太后60大寿。慈禧太后不顾国库空虚、饥民遍野和外敌虎视眈眈觊觎国土,大兴土木并挪用了海军军费重建清漪园(即后来的颐和园)。这激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