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柴静新闻专题节目的人文根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柴静新闻专题节目的人文根脉.doc

  简论柴静新闻专题节目的人文根脉 简论柴静新闻专题节目的人文根脉 导读:柴静新闻专题节目的人文根脉 摘 要:今年初随着新书《看见》大卖,“柴静热”轰动一时。笔者认为,柴静所以能引人关注,源于节目中潜藏的人文根脉,赋予她的采访报道与众不同的风格。本文从新闻选择的人文视角,新闻采访的人文交流和新闻摄制的人文表达三个方面来分析柴静节目的人文魅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人文关怀的两难处境和培植作用。   关键词:人文根脉;新闻选择;新闻采访;新闻摄制   1672-8122(2014)03-0135-03   柴静,曾先后担任央视《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的出镜记者,2011年起担任央视《看见》节目主持人。今年初,她的新书《看见》销量突破百万册,连续数月占据畅销书籍排行榜榜首,再次将她推向了各大主流媒体的头版,成为搜索引擎的热词。喜欢她的人觉得她知性、克制、善解人意,讨厌她的人觉得她做作、爱背语录、爱自我感动,两种态度相互角力,“柴静热”轰动一时。   一、“我关心新闻中的人”——人文根脉的内涵与背景   柴静之所以能引人关注,源于她与众不同的采访报道和节目风格,而正是节目中潜藏的人文根脉给柴静的报道赋予了新意、情意、暖意和诗意,使之脱颖而出。在这个“娱乐至死”的嘈杂时代,在商业化综艺节目大行其道,观众欣赏趣味趋向庸俗无聊的今天,柴静的新闻节目犹如一缕清风,沁人心脾,发人深省。   人文根脉有三重内涵,人文主义、人文关怀和人文视角。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世界观,人文关怀是对人的存活状况的关怀,人文视角是反映自然、人、社会相互关系且以人为本的视野。人文根脉的核心是人文关怀,而新闻人文关怀是新闻工在新闻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的生命、生活、存活状态等的关注,它是对人性的关注,也是人性的一种展露,在新闻职业活动中表现为新闻工的一种人文底蕴和职业理念。“从 学观照,新闻人文关怀本质上是一种善,是一种职业道德;从文化学观照,新闻人文关怀是一种文化现象,即新闻文化现象;从心理学观照,新闻人文关怀首先是一种情感,它贯穿于新闻活动全过程;从美学观照,新闻人文关怀表现为一种美,闪烁着美的光彩。[1]”   人文根脉的存在具有理论背景与现实条件。首先,接近性和趣味性作为新闻的基本特征,要求新闻内容必须贴近百姓生活,说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新闻要有人味,有趣味才有存活空间。其次基于现实角度,人文根脉被具体化为媒体必须秉持的以人为本的责任,以及应对激烈的媒体竞争的需要。同时它的存在还与央视一贯的定位和柴静个人思想有关,从《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到《面对面》、《看见》,央视一直致力于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努力刻画这个飞速转型的时代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就柴静个人而言,《东方时空》制片人陈虻曾问她,“如果你做新闻你关心什么?”她回答:“我关心新闻中的人。”正是这个答案把她推到了今天。   二、“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新闻选择的人文视角   新闻学是一门选择事实的艺术,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就是新闻选择。人文根脉在新闻诞生的最初环节,表现为新闻选择的人文视角。节目的选题定位:做打动人心的报道。柴静关注那些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打心眼儿里有 的题,能真正触动她的事物。在大大小小的采访中,她遵循着心里的“ ”:“我得知道这是为什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管不了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2]”2003年“非典”肆虐,柴静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带着观众看到“非典”真实的残酷,患者“小腿露在外面,全是曲张的经脉”,“眼睛是睁的,只是什么表情也没有”[2]。汶川大地震,她到一个叫做“杨柳坪”的受灾村庄,和灾民一起生活。《杨柳坪的七日》中,灾民说着家中的灾情,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昏暗中,她捧着一截烛头,无话,所有的力量和言语都淌在脸颊了。   节目的切题角度:讲普通百姓的故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东方时空》每期节目的开场白,这句话也隐含在柴静的节目中。在《柴静两会观察》中,她没有把镜头对向高官,而是把它放在了自己家的小区门口,卖煎饼的妇女、晒太阳的老人、开店的小姑娘抱怨着房价高、学费贵、药费不合理等等,高调却枯燥的“两会”报道因而变得与人们贴近,让“两会”采访的作用回到本质,自由地反映民声、民情。   节目的纵深挖掘:循人性和逻辑的线索。《一只猫的非正常死亡》展示了女子“ ”背后的隐情,展现了一个离异女子内心的抑郁和对生活的烦闷,展现了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