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三十年_中国企业1978-2008(下)(纪念版) (中信十年畅销经典) (吴晓波) - 吴晓波.pdf

激荡三十年_中国企业1978-2008(下)(纪念版) (中信十年畅销经典) (吴晓波) - 吴晓波.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目 录 总序 “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 第三部 1993~1997民族品牌进行曲 1993扭转战局 1994青春期的躁动 1995收复之役 1996500强梦想 1997“世界不再令人着迷” 第四部 1998~2002在暴风雨中转折 1998 闯地雷阵 1999庄家“恶之花” 2000曙光后的冬天 2001入世与出局 2002 中国制造 第五部 2003~2008大国梦想成真 2003重型化运动 2004表面的胜利 2005深水区 2006资本的盛宴 2007大国崛起 2008正在展开的未来 致谢 人物索引 声明 2 3 总序 “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 1959年春,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到河南检查工作。一日,他到 南阳卧龙岗武侯祠游览,见殿门两旁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 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胡耀邦念罢此联 后,对陪同人员说:“让我来改一改!”说完,他高声吟诵:“心在人 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历史在此刻穿越。两代治国者对朝廷与忠臣、国家与人民的关系进 行了不同境界的解读。 中国是世界上文字记录最为完备的国家,也是人口最多、疆域最 广、中央集权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如何长治久安,如何保持各个利益 集团的均势,是历代治国者日日苦思之事。两千余年来,几乎所有的政 治和经济变革均因此而生,而最终形成的制度模型也独步天下。 在过去十年里,我将生命中最好的时间都投注于中国企业历史的梳 理与创作。在2004年到2008年,我先是完成并出版 《激荡三十年》上、 下卷,随后在2009年出版 《跌荡一百年》上、下卷,在2011年年底出版 《浩荡两千年》,在2013年8月出版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由此,完 成了从公元前7世纪“管仲变法”到本轮经济改革的整体叙述。 就在我进行着这一个漫长的写作过程之际,我们的国家又处在一个 重要的变革时刻,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让它重新回到了世界舞台的中 央,而同时,种种的社会矛盾又让每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莫名的焦虑感 4 和“受伤感” 。物质充足与精神空虚、经济繁华与贫富悬殊、社会重建与 利益博弈,这是一个充满了无限希望和矛盾重重的国家,你无法“离 开”,你必须直面。 如果把当代放入两千余年的历史之中进行考察,你会惊讶地发现, 正在发生的一切,竟似曾相遇,每一次经济变法,每一个繁华盛世,每 一回改朝换代,都可以进行前后的印证和逻辑推导。我们正穿行在一 条“历史的三峡” 中,它漫长而曲折,沿途风景壮美,险滩时时出现,过 往的经验及教训都投影在我们的行动和抉择之中。 我试图从经济变革和企业变迁的角度对正在发生的历史给予一种解 释。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将一再地追问这些命题,中国的工商文明为什 么早慧而晚熟?商人阶层在社会进步中到底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中国的 政商关系为何如此僵硬而对立?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将以怎样的方式全面 建成?在“ 中国特色”与普世规律之间是否存在斡旋融合的空间? 我的所有写作都是为了一一回答这些事关当代的问题。现在看来, 它们有的已部分地找到了答案,有的则还在大雾中徘徊。 我不能保证所有的叙述都是历史“唯一的真相” 。所谓的“历史”,其 实都是基于事实的“二次建构”,书写者在价值观的支配之下,对事实进 行逻辑性的铺陈和编织。我所能保证的是创作的诚意,20世纪60年代 的“受难者”顾准在自己的晚年笔记中写道:“我相信,人可以自己解决 真善美的全部问题,哪一个问题的解决,也不需乞灵于上帝。”他因此 进而说:“历史没有什么可以反对的。”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就必须拒 绝任何形式的先验论,必须承认任何一切社会或经济模式的演进,都是 多种因素——包括必然和偶然——综合作用的产物。 5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任何一段历史,都是那个时期的国民的共同抉 择。很多人似乎不认同这样的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X:r2009069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