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导论-盛连喜-教学课件-第七章 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pptVIP

环境生态学导论-盛连喜-教学课件-第七章 环境污染的监测与评价.ppt

  1. 1、本文档共10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终点选择 环境特征 污染源 效应评价 暴露评价 风险表征 风险管理 生态风险评价的内容及程序 危险性的界定 通常用于环境评价的物理模型是实验室内各种毒性试验数据,如水蚤类、鱼类毒性试验的结果。这些实验生物代表某些生物或整个水生生物的反应情况。 物理模型 统计学模型 指应用回归方程、主成分分析和其他统计技术归纳和表述所获得的观测数据之间的关系,作出定量估计。 生态风险评价的基本方法 数学模型 效应模型 归宿模型 数学模型 综合不同时间和空间观测到的资料,根据易于观察到的数据预测难以观察或不可能观察到的参数变化,说明各种参数之间的关系,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归宿模型 模拟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与归宿。 效应模型 模拟污染物质对生物的影响与胁迫作用。 个体效应模型 种群效应模型 群落与生态系统模型 包括: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交换模型 生物食物链(网)中迁移、积累模型 包括: 引起不确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 自然界固有的随机性; 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 实验和评价处理过程中人为误差。 不确定性是生态风险评价的主要特点。 定量描述这些不确定性是生态风险评价的核心。 三、环境污染物毒理学安全评价程序 (一) 试验前的准备工作 1.收集受试物有关的基本资料 各种化学物质的毒性与其结构有一定的关系。同一类化合物,结构不同,毒性差异很大。 化学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纯度与其毒性有一定的关系。 了解人类接触受试物的可能途径及摄入的总量,其发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人群健康效益等方面的基本资料,以便为进行毒性试验,综合分析受试物及生产使用的安全措施提供参考。 受试物的 化学结构 物理化学 性质和纯度 受试物的 应用情况 及其用量 2.选择受试物样品及试验动物 所选的动物种类对受试物的代谢方式尽可能与人类相似。 试验中最好采用纯系动物。它们具有稳定的遗传性,生理常数,营养需要和应激反应都比较稳定,试验中个体差异小,重复性好。 受试物是实际生产和使用中人类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样品。原料、成分、配方、工艺流程和产品规格要稳定。 受 试 物 试验动物 (二) 安全性毒理学毒性试验程序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 1.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第二阶段:蓄积性毒性、致突变试验 了解受试物的毒性强度和性质; 为蓄积性和亚急性毒性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依据。 ①了解受试物在体内的蓄积情况; ②对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癌作用的可能性进行筛检。 试验目的 试验目的 第三阶段:亚急性毒性试验和代谢试验 试验目的 在不同剂量水平长期喂养后,观察受试物对动物的毒性作用和靶器官,并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 了解受试物对动物繁殖及对后代的致畸作用; 对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观察指标等的设计选择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 为评价受试物能否应用于食品或为制定其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 找出只在长期接触受试物后出现的毒性作用,尤其是进行性或不可逆的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 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最大无作用剂量,为最终评价受验物能否应用于食品和制订其卫生标准提供依据。 试验目的 急性毒性试验; 亚急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致畸、致癌、致突变试验; 中毒作用机理及动物体内代谢的研究; 生产和使用现场劳动卫生学与人群流行病调查; 确定农药的急性毒性分级标准。 2.环境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 《农药毒性试验方法暂行规定(试行)》(1982),是迄今我国开展环境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依据。 (三) 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 2003年9月12日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办法》(总局17号令),并于2003年10月15日开始实施新化学物质生产前或进口前申报登记制度。 一、生态监测 (一) 生态监测的概念及依据 概 念 ①生态监测是比生物监测更复杂、更综合的一种监测技术(王焕校,等,1986)。 ②生态监测是生态系统层次的生物监测(刘培哲,1989)。 ③生态监测就是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稳定区域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进行系统的观测和测定的过程(孔繁德,等,2007)。 无论是生物监测还是生态监测,都是利用生命系统各层次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引起环境变化的反应来监测与评价环境质量的一套方法和技术体系,是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 据 生命与环境的统一性和协同进化; 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生命过程的关联和积累; 各种生命的共同基本特征. (二) 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生态监测的主要内容 2.生态监测的特点 综 合 性 生态监测理论与技术的综合性 宏观监测与微 观监测相结合 复 杂 性 宏观监测需要以微观监测为基础,微观监测也需要考虑和重视宏观尺度的影响和作用。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计划必须把各个空间尺度的监测结合起来,才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