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岳麓版必修二).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岳麓版必修二)

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 能力提升: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 同:1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3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 4结果都失败了 异:1 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 2 成效不同,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 3 败因不同,前两制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对我们有何启示? 苏联的解体是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1、生产力标准,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实践的标准,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以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要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 3、反对搞阶级斗争扩大化 4、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苏联的控制或照搬苏联的政策。 苏 联 的 伟 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计划经济) 改革侧重农业 (玉米运动) 改革侧重工业 (军备竞赛) 先经济后政治的加速发展战略 (背离社会主义路线,苏联解体) 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与改革的道路 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 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探索) 新经济政策(新的探索) 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 赫鲁晓夫改革(探索开始) 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 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 失败) 确立政权 社会主义(经济) 制度确立阶段 社会主义经 济改革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艰难的复杂的曲折的。必须不断的探索改革实践。 中央 地方 斯大林模式弊端暴露 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 工业 集体农庄 工人 农民 压抑地方_______ 1、压抑企业______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______制 积极性 积极性 高度集中 计划 重工业 公有 压抑工人、农民的 _______ 积极性 苏联经济改革势在必行 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 课标要求: 概述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 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即墨实验高中 刘婵婵 1953 1964 1982 1991 1958年度人物 赫鲁晓夫 1973年度人物 勃列日涅夫 1988年度人物 戈尔巴乔夫 美国《时代》周刊中的苏联领导人 二战后改革苏联经济 一 、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年执政 1、背景: 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 2、内容: 3、评价: 农业(首要环节): 工业: 积极: 消极: 4、结果: 【小组合作】1: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及评价。 体会改革的内容是如何调整斯大林模式的? 中央 地方 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 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_____经济 工业 集体农庄 工人 农民 压抑地方_______ 1、压抑企业______ 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 工业长期落后。 3、单一的_______制 积极性 积极性 高度集中 计划 重工业 公有 压抑工人、农民的_______ 积极性 给企业部分权力 给地方部分管理权 农民拥有一定数量自留地和牲畜:物质利益原则; 侧重改革农业、发展农业 内容: 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表 1953年—1963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10.5%,是美国的2倍。——岳麓版必修2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积极: 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取得一定成效。 根据下列材料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1960年 举行的 联大会 议上,赫 鲁晓夫 毫不掩 饰地表 达愤怒。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 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 苏联政治家布尔拉茨基写到:“赫鲁晓夫没有做成斯大林的掘墓者, 反而成为了斯大林的守墓人。” 消极:(败因) 没有根本突破; 目标脱离实际; 缺乏一贯思路; 个人作风急躁; 1964-1982年执政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目的: 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2、内容: 3、评价: 工业(首要环节): 农业: 积极: 消极: 4、结果: 【小组合作】2: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及评价。 体会改革的内容是如何调整斯大林模式的? 中央 地方 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 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 的指令性______经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