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详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能力目标:
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教学方法:朗读法 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集思广益,引入文本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
学生活动: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
教师补充并导入: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别样的心境。
(学生朗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请同学们告诉大家“我所了解的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3、为了便于我们体会苏轼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请同学们通过大屏幕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黄州贬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二、反复朗读,熟悉文本
苏轼的这篇文章究竟是怎样的别具一格呢?我们先通过朗读来熟悉课文。
A、听示范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B、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至少要朗读两遍以上。边读边想:文章哪些句子在叙事、哪些句子在写景、哪些句子在议论呢?在相关的地方做上标记。
C、指名说出自己所做的标记然后分组朗读课文。(一组叙事,一组写景,一组抒情议论)
三、咬文嚼字,理解文本
通过前面的的反复朗读,我们与苏轼同游了承天寺,现在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来将原文翻译成现代文,每组推举一个中心发言人。
1、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理解文意。
(1)比一比看谁解释最合理。
解衣欲睡????????欲:??????????????????欣然起行??????????????欣然:????????????? ??????遂:???????????????????盖竹柏影也????????????盖:????????????? ????相与:????????????????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积水 空明 竹柏—藻荇 交横 假设②:学生的想象单薄。 例如,仅从字面翻译。 归纳方法: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心中的感觉等感官来描绘文字绘成的“画面”之美。 3、看到这样写月而不见“月”字的美景,苏轼有何感慨?默读抒情议论部分文字,合作探究:具体说说作者夜游的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可觅,处处可寻,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这里的“闲人”的意思绝非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而是具有闲情逸致的人。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欣赏到如此空明的月色,不仅因为他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着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是他心胸开阔,乐观旷达的心境的流露。)(板书:抒情议论:乐观旷达)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学习。 探究: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谈谈你的感受。 方法指导: 1)抓关键词。如:欣然、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JUKI重机LBH-1790AB中文说明书.pdf VIP
- 2025中考语文名著阅读专题02 《西游记》真题练习(单一题)(学生版+解析版).docx
- 2017海南省市政工程综合定额 第十册 拆除工程.pdf VIP
- 中国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4年期末试卷(A卷).docx VIP
- 浙江强基联盟2025年8月高三联考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体育竞赛组织与裁判课程教学大纲.pdf VIP
-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第三版课后答案完.docx VIP
- 新时代思想学生读本(高中)4.3《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课件.pptx VIP
- 2017海南省市政工程综合定额 第十一册 措施项目.pdf VIP
- 《核心素养讲座》课件.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