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异方差.ppt

  1.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 异方差

异方差性 Heteroskedasticity 一、异方差性的概念 二、异方差性的后果 三、异方差性的检验 四、异方差性的估计 五、案例 回归分析,是在对线性回归模型提出若干基本假设的条件下,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得到了无偏的、有效的参数估计量。 但是,在实际的计量经济学问题中,完全满足这些基本假设的情况并不多见。 如果违背了某一项基本假设,那么应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就不能得到无偏的、有效的参数估计量,OLS法失效,这就需要发展新的方法估计模型。 如果随机误差项序列不具有同方差性,即出现异方差性。 一、异方差的概念 1、异方差的概念 2、异方差的类型 同方差性假定的意义是指每个?i围绕其零平均值的变差,并不随解释变量X的变化而变化,不论解释变量观测值是大还是小,每个?i的方差保持相同,即 ?i2 =常数 在异方差的情况下, ?i2已不是常数,它随X的变化而变化,即 ?i2 =f(Xi) 异方差一般可归结为三种类型: (1)单调递增型: ?i2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单调递减型: ?i2随X的增大而减小; (3)复 杂 型: ?i2与X的变化呈复杂形式。 3、实际经济问题中的异方差性 在该模型中, ?i的同方差假定往往不符合实际情况。对高收入家庭来说,储蓄的差异较大;低收入家庭的储蓄则更有规律性(如为某一特定目的而储蓄),差异较小。 因此,?i的方差往往随Xi的增加而增加,呈单调递增型变化。 一般情况下:居民收入服从正态分布,处于中等收入组中的人数最多,处于两端收入组中的人数最少。而人数多的组平均数的误差小,人数少的组平均数的误差大。所以样本观测值的观测误差随着解释变量观测值的增大而先减后增。 如果样本观测值的观测误差构成随机误差项的主要部分,那么对于不同的样本点,随机误差项的方差随着解释变量观测值的增大而先减后增,出现了异方差性。 二、异方差性的后果 1、参数估计量非有效 普通最小二乘法参数估计量仍然具有无偏性,但不具有有效性。因为在有效性证明中利用了 E(NN’)=?2I 而且,在大样本情况下,参数估计量仍然不具有渐近有效性,这就是说参数估计量不具有一致性。 以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例进行说明: (1)仍存在无偏性:证明过程与方差无关 (2)不具备最小方差性 2、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失去意义 3、模型的预测失效 一方面,由于上述后果,使得模型不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 另一方面,在预测值的置信区间中也包含有随机误差项共同的方差?2。 所以,当模型出现异方差性时,参数OLS估计值的变异程度增大,从而造成对Y的预测误差变大,降低预测精度,预测功能失效。 三、异方差性的检验 1、检验方法的共同思路 由于异方差性就是相对于不同的解释变量观测值,随机误差项具有不同的方差。那么: 检验异方差性,也就是检验随机误差项的方差与解释变量观测值之间的相关性及其相关的“形式”。 问题在于用什么来表示随机误差项的方差 一般的处理方法: 2、图示检验法 (1)用X-Y的散点图进行判断 看是否存在明显的散点扩大、缩小或复杂型趋势(即不在一个固定的带型域中) 看是否形成一斜率为零的直线 3、解析法 (1)戈德菲尔德-匡特(Goldfeld-Quandt)检验 G-Q检验以F检验为基础,适用于样本容量较大、异方差递增或递减的情况。 G-Q检验的步骤: ①将n对样本观察值(Xi,Yi)按解释变量观察值Xi的大小排队 ②将序列中间的c=n/4个观察值除去,并将剩下的观察值划分为较小与较大的相同的两个子样本,每个子样样本容量均为(n-c)/2 (2)戈里瑟(Gleiser)检验与帕克(Park)检验 戈里瑟检验与帕克检验的思想: 注意: 由于f(Xj)的具体形式未知,因此需要进行各种形式的试验。 四、异方差性的估计 ——加权最小二乘法(WLS) Weighted Least Squares 1、加权最小二乘法的基本思想 2、一个例子 例如,如果在检验过程中已经知道: 3、一般情况 对于模型 Y=XB+N (2.4.8) 这就是原模型(2.4.8)的加权最小二乘估计量,它是无偏、有效的。 这里权矩阵为D-1,它来自于矩阵W 。 4、求得权矩阵W的一种实用方法 从前面的推导过程看,它来自于原模型(2.4.8)残差项N的方差-协方差矩阵,因此仍然可对原模型(2.4.8)首先采用OLS法,得到随机误差项的近似估计量,以此构成权矩阵的估计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53235235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