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pptVIP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ppt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陈 桦 2013020617@m.scnu.edu.cn 第三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重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与教育内容的范围。 难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制定依据、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原则。 第一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内涵与功能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内涵 目标:是人们设想的、发生在某一行动之后所表现出来的效果。 教育目标:是人们对教育活动效果的一种期望和要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是指人们对社会教育活动给幼儿身心发展带来变化的标准与要求的预期规定。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功能 1、功能: 是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部的特定作用;一是整个社会结构的特定作用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功能: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所具有的影响与作用。 这种影响与作用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二、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与原则 (一)制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 1.学前儿童发展的规律与需要(内在依据) 2.社会发展的需要(外在依据) 3.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操作性依据)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原则 1.方向性与基础性原则 内涵: 方向性原则即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要有一定的思想与价值指向。 基础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应当是社会教育领域中最基础的、启蒙性的目标。 作用:方向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理想性与价值性,基础性原则保证了目标制定的现实性与合宜性。 2.层次性与整体性原则 内涵: 层次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建构是有层次的系列。 整体性原则即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时,要确立一种层次结构的整合观。 作用:层次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差异,整体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建构的综合系统性。 3.科学性与动态性原则 内涵: 科学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应当是一个符合幼儿自身发展与教育规律的科学体系。 动态性原则是指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并不总是固定不变的, 它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作用:科学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合理性,动态性原则保证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生成性与开放性。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及其内容分析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结构: 从纵向来看可以分解为总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育活动目标; 从横向来看可以从心理结构划分为认知、情感、行为几个方面; 从内容来看可以分为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规范、社会文化几个方面。 (一)总目标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特点:(P103-104) 规范性 共通性 学习结果导向性 可分析性 可扩充性 2.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总目标的内容取向分析 第一,以儿童为本的价值取向; 第二,以幼儿情感性发展为基础的目标取向; 第三,以社会关系建构为维度的内容取向。 (二)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 1.年龄阶段目标是对总目标的纵向分解,它反映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目标的年龄差异性和连续性。 如:人际认知与人际交往能力 小班:知道班级中同伴的姓名、性别,会辨别生人,愿意和同伴一起游戏,能与同感友好相处。 中班:能主动与认识的人打招呼,愿意与人聊天、交谈,喜欢和同伴共同游戏,遇到纠纷时不打人、不骂人,试图讲道理。 大班:主动准确地使用礼貌用语、知道待客的方法、并善于和同伴一起游戏、尽力自己解决游戏中的矛盾。 (二)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 2.分类目标是从横向的角度对总目标的展开。它反应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全面性与完整性。 两个基本视角: (1)按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维度分: 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 (2)按内容的角度进行分: 对自我的认识、人际交往学习、社会规则的学习、社会环境的认识、社会文化的学习。 3.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共同构成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二层级的目标,但它们都服从于总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 目标分解:“乐于与人交往”: 年龄阶段:“愿意、喜欢、善于与同伴交往”; 分类:“愿意、喜欢、善于与同伴、师长、邻里、陌生人的交往”。 (二)年龄阶段目标与分类目标 (三)主题教学目标与课时教学目标 主题目标: 围绕一个核心话题而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课时教学活动目标: 是一个具体的课时教

文档评论(0)

celkhn54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