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西江中游的客商与乡村社会.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8世纪西江中游的客商与乡村社会

18 世纪西江中游的客商与乡村社会 ——以浔州府碑刻为中心 广西民族学院 唐晓涛 学界探讨特定时空中的商人活动与地域社会的发展,已有不少研究成果。① 不过,关于商人与地方土著的关系、地方权力格局的演变,尤其是关于商人与 乡村社会的互动及其历史影响,目前还缺乏较为深入的区域研究。本文主要依 据地点集中、时间序列明晰的系列碑刻材料,考察18 世纪浔州府河谷地带因应 两广米粮贸易而开发,大量粤东客商进入当地及其与地方力量冲突调适的过 程,探讨商人与地方社会的互动问题。 地处广西中东部的浔州府是明代大藤峡“猺乱”核心区,也是清末太平天国 起事地,由明至清的两次动乱期间,该地区以两广米粮贸易为中心的粤商的活 动承上启下,既改变了明代以土著“猺”、“獞”为主体的族群构成与认同, 又成为引起地方经济开发的动力,更将珠江三角洲的士绅化和宗族化意识形态 导入当地,深刻塑造了浔州府清初直至太平天国发生的历史面貌。因此以粤商 在浔州府的活动为蓝本,是研究商人与乡村社会互动的非常有意义的选择。② 一 两广米粮贸易下浔州府的开发与粤商的进入 西江是两广流通的大动脉,依托西江航运而进行的两广贸易早已展开,不过,明清 时期的两广米粮贸易则是真正促使广西西江流域地区大规模开发的关键。 关于两广之间的米粮贸易,自宋代文献已有记载,③明中期之后,沿西江进行的米 粮贸易在两广贸易中占有了更大份额,正德间任职横州的王济就记载过横州侯姓商人 贩谷龙州遇险而获“素与侯善”的广东商人救助的故事。④而广东缺粮的局面正是从明 ⑤粤东前往粤西“游食辐辏, 万历年间开始的,其时 “广东民间资广西之米谷东下”、 ① 学界关于商人的研究可分为“商人与商业资本”、“商人组织”、“商人与地域社会”三方面议题。前两个 论题的成果参见冯筱才:《中国大陆最近之会馆史研究》,《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30 期,台湾中央研究院 近史所,第90 -108 页,王日根:《明清民间的社会秩序》,岳麓书社,2003 年,第157-173 页。后一论 题为本文的关注点,代表性成果有罗威廉:《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和社会(1796-1899)》,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三联书店,1996 年。而罗一星的 《明清 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年)的研究则描绘出不同时期佛山客商与地方势力间 的冲突与调适,展现了商人活动与城市发展间的关联。 ② 以往关于客商在广西活动的研究多以不分时空的总体概述为主,缺乏将客商活动置于特定空间的历时性 考察。已有成果参见黄滨:《近代粤港客商与广西城镇经济发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年;吴 小凤:《明清广西商品经济史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 年。菊池秀明在《廣西移民社會と太平天國》 (风响社,1998 年)中有对粤商在浔州府活动的分析,不过亦未能充分揭示粤商与地方力量的冲突调适 过程。 ③ 周去非著,杨武泉校注:《岭外代答校注》卷4 《常平》,中华书局,1999 年,第176 页。 ④ 王济:《君子堂日询手镜》,沈节甫辑 《纪录汇编》卷163,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 年,第21-26 页。 ⑤ 王士性撰,吕景琳点校:《广志绎》卷5 《西南诸省·广西》,中华书局,1981 年,第115 页。 ① 岁仰粤西粟数十万斛”。 明末清初这种贸易局面也没中断,地方志就记载了当地士人 在清初动乱期间,不求闻达,耕种薄田,并在农隙时“贩籴浔梧城埠间”之事。②清 代,两广米粮贸易迅速发展,康熙间广东已“全赖西米接济”,③乾隆《广州府志》 称:“广东一省,非山即海,田地本少,烟户繁庶,每年食米全仗广西运贩接济。”④ 其中直接依靠广西米粮的包括广州、肇庆、惠州、南海等府县及佛山等市镇,谓“缘 广、肇、惠三府附近省城,食指浩繁,全赖西贩流通”、⑤ “(佛山)举镇数十万人尽 仰资于粤西暨罗定之谷艘,日计数千石”⑥。正因为粤东对粤西米粮之仰赖,所以18 世纪后期广西巡抚常向广东通报收成、田禾情况。学者的研究认为,沿西江进行的两 广米粮贸易是珠三角地区解决粮食短缺的贸易网络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8 世纪 中后期广西每年向广东供应的稻谷常可达300 万石,而且两广已呈市场

文档评论(0)

wyw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