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诗文阅读·命题课内文言文考到的篇目有-海宁语文教学基地
“一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必得经过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受教育的中国人。”“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 ——朱自清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余秋雨 让那些融合在中外名著、古诗文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谢谢! 古诗文阅读 · 命题 2012年浙江省各地区中考卷: (1)分值比例:除绍兴和宁波外,均设有古诗赏析题,分值一般占4分(杭州卷5分)。 (2)选材情况:古诗赏析考查内容保持稳定,选材上比较集中,除了义乌《少年行》外,都是写景诗或送别诗:衢州《城东早春》、湖州《湖上寓居杂咏十四首》、金华(丽水)《过湖》、台州《秋夜山居》、杭州《送人之松江》《别董大》、嘉兴《野池》、温州《田家》。诗歌浅显易懂,画面感强,情感真挚。考查点保持稳定,且日趋集中,一般都是词语赏析、情感品味或手法赏析。 ◇题型稳定 古诗文阅读 · 命题 (3)文言文:从选材上看,其中11 份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课内选文有温州《三峡》、嘉兴(舟山)《隆中对》、台州《陈涉世家》、义乌《唐雎不辱使命》、宁波《送东阳马生序》、金华(丽水)《邹忌讽齐王纳谏》、湖州《与朱元思书》、衢州《邹忌讽齐王纳谏》、绍兴《愚公移山》。 课内选文比较集中于九年级教材,也有选用七、八年级教材的选文,且能以学业考试的较高要求设题。大部分试卷的课外选文能选择与课内选文文体不同的材料,题材覆盖面广,写人、绘景、记事、说理均有,使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更为全面。 古诗文阅读 · 命题 2013年浙江省各地区中考卷: (1)分值比例:除绍兴和宁波外,均设有古诗赏析题,分值一般占4分(温州卷、嘉兴卷5分)。 (2)选材情况:古诗赏析考查内容保持稳定,选材上比较集中,除了台州卷选择苏轼的《浣溪沙》是词外,以写景诗为主:湖州《辋川六言(其五) 》、金华(丽水)《偶 题 》、台州《秋夜山居》、杭州《金陵三迁有感 》、嘉兴(舟山)《忆钱塘江 》、温州《柏林寺南望》、义乌《野望》。选材难度适当,题目设置更自然合理。 ◇题型稳定 古诗文阅读 · 命题 (3)文言文:从选材上看,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课内选文有温州《公输》、嘉兴(舟山)《愚公移山》、台州《岳阳楼记》、义乌《送东阳马生序》、宁波《礼记·礼运》、金华(丽水)《送东阳马生序》、湖州《五柳先生传》、绍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从考点设置上看,各卷比较稳定统一,基本为实词释义、虚词辨析、句子翻译和主题理解四块。题型稳定,考点分布均匀,覆盖面广;能立足课内,延伸课外;题目设置均合乎文言文教学与评价。 古诗文阅读 · 命题 ◇注重内化 倡导学生背诵古诗文,积累语言材料是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打下的一个厚实的起点,将这些经典古诗文进行内化、运用则是我们追求的另一种境界。 例1:2011年温州卷第15、16题。 15、补充点评。(2分) 诗人搬家作别久住的湖上亭,亭边柳条、藤蔓轻展,枝头黄莺鸣声悠悠,一“系”一“啼”别有意味,仿佛是它们 之情的自然流露。 16、完成随感。(2分) 花草本是无情物,但诗人笔下的一草一木却多情多义,那是因为 试题解析:“以补充点评”和“完成随感”的提法引出两个题目,既进行了对诗歌赏析能力的考查,也进行了对诗歌赏析方式方法的引导。 古诗文阅读 · 命题 例2:2011年金华卷第19题。 19.这首诗只写村野风光,没有具体写友人和别墅,这样写符合题意吗?为什么?(2分) 试题解析:此问从题目入手考查诗歌的写法与主题,学生答题要综合题目、内容、情感、写法等方面思考,增加了赏析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题目设置比“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更具有考查的价值。 古诗文阅读 · 命题 例3:2012年义乌卷第15题。 (1)诗的前两句塑造了一个英武勇敢的少年形象。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具体描述。(2分) (2)诗的后两句中“未收”与“不拟”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分) 试题解析:第1小题考查整体感受,合理自然;第2小题选点精当,角度新颖,符合课标对文学作品语言考查的要求。 古诗文阅读 · 命题 例4:2012年嘉兴卷第14题。 14.此诗想象奇特,比喻生动。请描绘三、四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试题解析:通过让学生描述画面的方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对意境的感受,合乎诗歌整体感悟的特点。 例5:2011年宁波卷第19题。 19.根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