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docVIP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8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教案 (新版)苏教版

第24课古代诗词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大意,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 3.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二、【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大意,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技巧。 2.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花木兰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过,但是关于这个故事的源头,记载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大家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木兰诗》,看看巾帼英雄花木兰的故事。 二整体把握 1.划分层次。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出征前。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2.概述内容。 第一部分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 第二部分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排比,渲染了木兰代父从军前的紧张准备的气氛,有条不紊。 旦辞---不闻---:采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深刻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时间的改变,地点的转变。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这里的十二转和唐代官制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骆驼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三合作探究 1.人物形象。 木兰这一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替父从军,征战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不慕富贵,谢绝高官,重返故里,从事和平生活。她爱家乡也更爱国家;她爱亲人也更爱和平生活。这个人物形象集中表现出中华民族勇敢、刚毅、勤劳、淳朴的美德。木兰从军的历史故事的意义,主要是从这一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而体现出来的 。 2.艺术特色 (1)叙述情节详略得当,突出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2)具有民歌风格。(语言生动质朴,运用顶真、问答、排比、复沓、对偶等句式) (3)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语 你曾经帮助父母下田劳作过吗?你曾经收割过庄稼吗我们生活在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的现代社会,如今已不再需要亲自用手去收割了,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忘记了农家的辛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300多年以前的唐代,看看先人们是如何的辛勤劳作的。 二整体把握 1.写作背景。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2.诗歌赏析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以上为全诗的第一部分,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以上八句是全诗的第二部分,写作者听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以上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作者对农民的疾苦深表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不劳而获的富足生活深感愧疚。 第三课时 一导入语 同学们还记得陈子昂吗?他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喊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旷古的苍凉与寂寞。报国无门,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常见的主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宋代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就是一首这样主题的悲壮诗篇。 二合作探究 1.充分发挥想象,描绘词中雄壮的场景。 语言雄壮、人物雄壮、场面雄壮、内容雄壮,感情雄壮...... 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辛弃疾“性情”之所在。纵横慷慨,雄深雅键的风格让他成为豪放派词的代表人物。人称“词坛飞将军”。 2.文本探究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要“醉”?为何要在梦中回到连营? 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在梦中回到连营。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几句写了什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smfj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