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范式转换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创新.pdf

技术-经济范式转换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创新.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0卷第8期 财经研究 V01.40NO.8 ofFinanceandEconomics 2014年8月 Journal Aug.2014 技术一经济范式转换与可 再生能源产业技术创新 蔡跃洲,李 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 要:文章依托新熊彼特主义创新理论,梳理了工业革命以来的历次技术革命和技术 一经济范式转换。在此基础上,对可再生能源技术可能带来的新技术革命和技术一经济范式 转换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与应对措施。研究表明:(1) 工业革命以来的5次技术一经济范式转换都是新旧技术体系竞争的结果。具备通用性、渗透 性和网络性特征的关联技术领域同时出现激进式创新会引发技术革命,形成新的主导技术体 系,支撑新一轮经济长周期。(2)新技术体系通常以能源动力技术为核心,涵盖原材料、交通 运输、信息通讯等领域;技术一经济范式的转换率先表现为社会生产消费组织模式的深刻变 化,并受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制度和思想文化等因素的影响。(3)可再生能源有望引发新的技 术革命,并与关联技术群构成新技术体系。新技术体系已经对社会生产消费组织模式和技术 一经济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资源禀赋、经济制度和社会能力等因素也有利于技术一经济 范式的再次转换。(4)在产业层面,推动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是技术一经济范式再次转换的 关键,需要结合激进式创新的技术属性和能源项目的行业特征,从降低成本和风险的角度采 取相应扶持政策。 关键词:技术一经济范式;可再生能源;技术革命;技术体系;经济长周期 中图分类号:F062.3;F062.1文献标识码:A 一、引 言 可再生能源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障能源供给安全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同。①21 世纪以来,全球可再生能源呈迅猛发展势头。从行业投资来看,2004年至2011年间,全球 可再生能源投资由395亿美元攀升至2 575亿美元,年均增长31%;其中,中国、巴西、美国及 New Finance, 欧洲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7%、51%、32%和27%(BloombergEnergy 收稿日期:2014-03-26 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科技战略与科技政策研究和评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作者简介:蔡跃洲(1975一),男,江西余江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李平(1959一),男,河南洛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①“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以及“新可再生能源”之间存在细微区别。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维基百科 等的界定,可再生能源可以划分为“新可再生能源”和“传统可再生能源”两类。其中新可再生能源还包括海洋能、地热、小 水电等;而传统可再生能源主要是直接燃烧的秸秆、薪柴、粪便以及大型水电。而新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也有所区别, 后者包括的核能便不属于可再生能源。本文后续出现的“可再生能源”除特别注明外,均指代核能以外的新可再生能源。 万方数据 蔡跃洲、李平:技术一经济范式转换与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创新 元上升为39.27亿美元,年均增长19.1%(OECD/IEA数据库)。见图1和图2。 300一-r·,··——、——一

文档评论(0)

0062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