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44卷第7期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V01.44NO.7
2014年7月 JournalofWenzhouMedical Jul.2014
University 二]【
RAPD分子标记技术和ITS同源性分析比较不同生态
环境来源的钝顶螺旋藻的遗传多样性
张洪勤,水碧玉,李芳慧,赵小凯,王慧利
(温州医科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摘要]目的:比较来自不同生态环境、不同地理位置及不同形态和不同生理生化特性的六株钝顶螺旋
藻的系统进化关系和遗传多样性,试图ALDNA水平探讨它们长期在不同的生存环境作用下遗传进化关系和
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螺旋藻种间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及正确地进行种间分类提供参考。方法:用RAPD
分子标记技术和ITS序列对六株不同来源螺旋藻进行扩增,利用PopGen32、MEGA5.0等软件分析其遗传
多样性,构建系统发育树并进行进化地位的比较。结果:RAPD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六株螺旋藻分为两大
最近,ITS基因的同源性比较结果与RAPD分子标记的结果一致。结论:来自不同生态环境的螺旋藻株在长
期的进化地位和系统发育关系上存在有差异,表现出遗传多样性和种资资源的多样性。RAPD分子标记和
ITS序列同源性聚类结果相一致。
[关键词]螺旋藻;遗传多样性;RAPD技术;ITS序列
1000-2138(2014)07-0512-05
[中图分类号]Q3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
of of thedifferent environmentsRAPD
ComparisongeneticdiversitySpirulinaplatens妇from ecological
molecularmarkerand ITS ZHANG
homologyanalysis Biyu,LIFanghui,
using techniquesHongqin,SHUI
ZHA0 Huili.School Science,WenzhouMedical
Xiaokai,WANGofLire University,Wenzhou,325035
the and ofsixkindsof
comparephylogeneticrelationshipsgeneticdiversity
墨圆圆■Objective:To
whichcomefromdifferent locationsanddifferent
environments。different morphol-
Spirulinaplatensis ecological
anddifferent andbiochemicalcharacteristics.The andthe
ogy physiological geneticevolutionaryrelationships
of resourcesfromthelevelofDNAwerestudiedandthenareferenceforthe
diversitygermplasm phylogenetic
researchand classified of were of
interspecificcorrectlySpirulinaplatensisprovided.Metho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3S"技术在草地鼠虫害监测及预测中的应用.pdf
- "干中学"、技术追赶与路径依赖——基于南北贸易扩展模型的解释.pdf
- "技术-环境悖论"及技术自然属性.pdf
- "技术换市场",FDI技术转移的策略及行动——兼议我国"市场换技术"战略的转型.pdf
- "开窗技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疗效.pdf
- "民族主义"及"大陆主义"——论加拿大传播技术思想的两种取向.pdf
- "市场换技术"及产业空心化一个研究述评.pdf
- "天道"及生物医学技术的道德界限.pdf
- "总分馆"建设的最大障碍是体制障碍——《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模式、技术支撑及方案》读后.pdf
- “2+3”采油技术和调驱效率的进一步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