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年级下_期末总复习
第一组课文
要点:走进西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一、草原 (选自老舍 《内蒙风光》了解他的其他作品:《骆驼祥子》)
1、字词
音:蒙(měng)古 蒙(平声) 骗 蒙(第二声)蔽、启蒙、蒙混 好(hào)客 似(sì)乎
形:吟(yin) 貌 襟(jin) 涩
部首:勒(革) 貌 羞
意思:翠色欲流 疾驰 低吟
近义词:勾勒——勾画 乐趣——情趣 疾驰——奔驰 惊叹——低沉
反义词:热闹——冷清 响亮——低沉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3、重点句: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这句话写出了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2)那些小丘的线条……轻轻流入云际。
将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
(3)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将蒙古人民迎接汉族客人的队伍(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比作一条彩虹。形似而且神似(热情、欢快)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
这句诗是全文的中心句。
4、本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通过作者第一次访问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蒙古包、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等),最后以凝练的诗总结全文。(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间的团结。)
二、丝绸之路
1、字词
字:匕(bǐ)首
意思:栩栩如生 浩浩荡荡 崇山峻岭 美轮(高大)美奂(众多) 遐想
近义词:精神饱满——精神焕发 盼望——渴望 迅疾——迅速 矗立——屹立 欢腾——欢悦
反义词:商旅不绝——人迹罕至
2、重点句
(1)中国使者拱手致谢……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中国使者的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
3、篇
(1)课文首尾呼应,(省略号的作用:列举的省略、省略了重复的词语、话未说完、说话断断续续、语意未尽。 引号的作用:特定称谓、表示特殊含义、讽刺或否定、引用、表示强调 破折号的作用: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话题突然转变、意思递进)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2)资料袋: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东起长安,西至罗马。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以产自我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而得名。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西天取经的玄奘……
三、白杨(本文作者袁鹰 相关文章:茅盾的《白杨礼赞》 艾青《帐篷》)
1、字词
形:疆(部首) 陷(笔顺)
意思: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近义词:清晰——清楚 严肃——严格 软弱——脆弱 沉思——深思
反义词:动摇——坚定
2、重点句
(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背诵这段话
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一方面描述了白杨的外在特点:高大挺秀,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白杨的精神: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著。这正是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设问句 爸爸以白杨自勉,托物言志。勉励自己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3)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爸爸,几棵小树指他的孩子。
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情怀。
3、篇:
(1)借物喻人(白杨——边疆建设者) 托物言志(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
(2)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神态、语言描写)。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父亲神情的变化暗写他心理的变化)
(3)父亲几次神情变化的原因
第一次“出神”和“沉思”,因为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
第二次“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
第三次“严肃”,因为他与孩子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不懂,而实质在借树喻人,托物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