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教版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doc

人教版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导学案 (教师用) 【学习目标】 A类??1、回顾新闻的基本知识,了解作者所写消息的背景。 B类??2、把握作者的叙事角度,领会这样叙述的好处。 3、品味语言,找出震撼你心灵的细节,体味作者深沉的情感。 C类??4、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培养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作品 该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写下的,发表之后,各大报章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了新闻史上的佳作。 2、了解奥斯维辛 奥斯维辛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4月)于波兰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曾关押多国的平民、战俘、政治犯,被称为最大的“杀人工厂”。每天都有许多人被运送到这里作为实验品或是屠杀(以犹太人居多),然后被投进焚尸炉焚毁,简直惨绝人寰! 1945年1月,苏联红军解放了这里,当时获救的人不足7000,几乎每人都瘦弱不堪,表情呆滞,甚至精神失常。这里简直就是一座“人间地狱”,一个犹太人永远的“噩梦”。?1947年7月2日,波兰会议通过一项法案,将原址辟为殉难纪念馆,并在周围划定一个默哀区,以此纪念在灾难中不幸死去的无辜者。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学习过程】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毛骨悚然(sǒng)? ?和煦(xù)? 废墟(xū)?? 不寒而栗(lì) 踉跄(liàng qiàng)? 祷(dǎo)告?? 呆滞(zhì)? ?婆娑(suō) 噩(è)梦? ?嬉(xī)笑? 撰(zhuàn)写?? 处(chǔ)决 步履(lǚ)? 焚(fén)烧? 雏(chú)菊?? 塞(sāi)进 窒(zhì)息 2.解释词语 婆娑:盘旋(多指舞蹈)。 噩梦:可怕的梦。 嬉笑:笑着闹着。 撰写:写作。 处决:执行死刑。 步履:行走。 焚烧:烧。 窒息:因外界氧气不足或呼吸系统发生障碍而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祷告:向神灵祈求保佑。 二、初读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1、看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个标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点拨:奥斯维辛是什么地方?既然没有新闻为什么还要写?既然没有什么新闻作者又写了哪些内容? 文章题目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没有新闻”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既然“没有新闻”,作为记者,作者为什么还要写? 启发学生从三个方面回答:(1)“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发生的臭名昭著的纳粹法西斯行径,世人早已知道,没有什么好说的;(2)“没有什么新闻”,是讲这里除了世人皆知的法西斯恶行之外,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事;(3)虽然这里没有什么新闻,但是我还要写,要继续揭露纳粹法西斯的罪行,让世人永志不忘。 表明:在奥斯维辛,历史比现实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 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到过这里参观的都该写些东西或说些东西,否则就真的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无辜者。正是有着这样的良知,作者感受到了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从而写下这篇饱含自身深刻情感倾向的新闻。 在一个或许被人认为没有新闻的地方,作者却执着地偏要去写,而且果真写出了大新闻,反映了“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惜和平”这样一个大主题,从而获得了新闻界的大奖。 2、这是一篇消息,请快速划分出新闻的导语、主体、结语,并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1)1-3导语:概述了如今阳光明媚的布热金卡曾是人间地狱,现在也许是世间可怕的旅游中心。 (2)4-15主体:介绍集中营情况,写作动机以及参观者的见闻感受。 (3)16结语: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要珍惜今天的自由与幸福。 (1)导语(1 -??) (2)主体(??-??) (3)结语(?????) 三、精读课文:作者是怎样叙述的? 1.布热金卡“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为什么? 点拨:如果这种景象出现在维也纳的多瑙河旁,只会锦上添花。可怕的不是景象本身,而是布热金卡出现了这种景象,布热金卡的历史与此太不相配了,这才有了第二段的四个“不该”。这里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这里应该“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灰暗的天空、沉闷的色调才是它最相配的景象。然而作者踏进集中营,却吃惊地发现两种不相称的东西叠合在一起,因此“可怕”。作者虽无直接控诉,却强烈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愤懑,字字句句敲打着读者的心,一种莫名的压抑弥漫开来,让读者感到一种沉重感。 2.人们依次参观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时有什么反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试着画图展示) 点拨:“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

文档评论(0)

yaoc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