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户兼业及其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影响
中国农村发展论坛
农户兼业及其对农地承包
经营权流转的影响*
□廖洪乐
摘要:本文兼顾日本和我国农村固定观察点兼业标准,提出了划分农户兼业的新标准。
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户兼业的地区差异和阶段性差异两大特征,将农户兼业分为前期成长、中
期平稳发展和后期分化3个阶段,并据此推断我国农业生产的兼业化与专业化并存会成为一
种常态。文章认为我国农地流转呈现流转规模逐年增长、地区差异明显和流转主体趋向多
元等3大特征,并利用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重点分析了农户兼业对农地流转的影
响。回归结果表明:简单地认为农户兼业会妨碍农地流转是不妥当的,有些地区兼业农户参
与农地流转的概率并不必然显著低于纯农户和非农户;农户农地转出比重与农户兼业程度
呈现U型曲线关系。模型结果显示一些地方农地转出受到了行政干预。文章最后提出5点
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户兼业 承包经营权流转 农地规模经营 农业生产
一、引言
随着农地家庭承包经营的普及和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户农外就业机会增加,
农村出现了农户兼业现象。我国农户兼业是一个由点到面逐步扩散的过程,这个过程与工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密切相关。先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蓬勃发展,部分农户的剩
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即离土不离乡),这些农户率先成为兼业户。20世纪90
年代,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趋向饱和,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异地转
移(即离土又离乡,曾经被戏称为“盲流”),更多农户成为兼业户。从目前趋势看,这个过程
会长期持续下去。
我国学术界围绕农户兼业问题的研究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
主要围绕农户兼业性质及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当时有3种观点。有学者(陆一香,1988;熊建
勇等,1989;陈言新等,1989)认为,兼业化有违于经济发展规律,不利于农业生产专业化,兼
业农户必将被专业农户取代。这些学者主张必须吸取美日等国经验教训,积极促进土地经
营集中化。有学者(冯海发,1988)认为,无论是从发达国家还是从发展中国家经验看,农户
兼业是一种发展趋势,中国也必然走农户兼业化道路。还有学者(韩俊,1988)认为,农户兼
业只是过渡模式,而非目标模式,小规模农户兼业将最终被规模较大的农户兼业取代。第二
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主要分析农户兼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杨涛、蔡昉
(1991)分析过农户兼业对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叶兴庆(1993)、胡浩等(2003)分析过农户
兼业对农业生产与农业发展的影响;周民德(1994)分析过兼业农户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梅
建明(2003)比较过兼业农户与纯农户农业物质投入差异。无论是与国外(特别是日本)分析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农户兼业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项目批准:分报
告,课题主持人:马永良。报告写作过程中,马永良、张晓辉、方华、李剑等参与讨论,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
公室提供相关数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当然,文责自负。
- 62 -
《管理世界》(月刊)
2012年第5期
农户兼业影响的文献数量比,还是与我国兼业农户 家庭生产性收入50%~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