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教版七上第二单元2014往事依依课件
汝南一中 杨建勋 作 者:于 漪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 学习目标: 初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标注读音,弄懂词义。 生字注音 涟漪(?????)绚丽(??? )水浒( ?????) 水泊(????)停泊(????)浩淼(????? ) 歌咏(????) 重读(?? )镌刻(????? )阴晴雨晦(????? )谆谆教导(?????? ) 徜徉( ) 四字词语 搜索枯肠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雄伟险峻 烟波浩淼 无边无际 茫茫荡荡 走投无路 狼狈逃窜 津津有味 气象万千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油然而生 滚瓜烂熟 鸦雀无声 谆谆教导 美不胜收 解释词语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划分课文的段落层次,并归纳各段的大意。 根据课文内容 说一说“于漪少年生活小档案” 要求:声音宏亮,说话流畅,内容完整 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兴趣爱好、少年时期难忘的事情。 于漪少年生活小档案 看山水画-----读《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听老师的谆谆教导 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①题目中“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依依”一词的意思有:(1)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2)形容留恋,不忍心分离。 ②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 ③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 ④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从“依依往事”中可以看出作者成长的源头在何处? 布置作业 熟读成背文中所提到的《千家诗》中诗句。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 欣赏语言 品味描写 情感熏陶 思考: 1、写人通常要注重描写,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风貌,请大家认真品读文中对老师讲课的情状的描写,找出它们描写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说说这样描写的作用。 2、课文第六段引述老师的话的落脚点在哪里?“我”为什么对此“铭记于在心”且“一生受用不尽”?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品读语言) 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一自然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四自然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五自然段),同学们要反复的诵读,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以及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 1、几十年过去了,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分析:将思绪一下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的反差)引出对几件事情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衬托印象非常深刻。 2、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分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和“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请你也找一找文中还有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哪些语句引起了你的联想,让你想起曾经看过、听过或经历过的类似的情景。 生:勾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思考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 (方法:默读、勾画、联想、评注) (1)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分工协作,力求完整。 (2)小组中心发言人交流本组意见。 三、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课文,把握文章结构严谨特点) 思考题1:《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思考题2:课文多处前后照应,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思考题1:《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 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思考题2:课文多处前后照应,这既是结构安排的需要,更是内容充实、突出主题的需要。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举例1: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七段结尾相互呼应。首段紧扣标题是为了引起下文,末尾点题是为了深化主题。 举例2:第三段说“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第五段进一步讲“许多有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