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现代史补充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思考题 5+3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1.考察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到习近平近期访英的中英关系史,分析总结近现代国际外交关系的规律及其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启示。
2.严复的坎坷而非凡的人生蕴含着哪些历史教训和经验?
3.新文化运动有何成就、教训,对当代文化建设有何启示?
4.论清朝甲午之败的深层原因及其对当代深化改革的借鉴作用。
5.联系具体历史事实和当代国际局势,论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对当代中国的价值。
6.阐述《论持久战》的主要观点和思想方法。
7.对比国共两党的发展史,思考人民在历史中的作用。
8.联系中外近现代改革的历史事实,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9.请以发生过两次世界大战的20世纪历史事实为例,论面临当代国际复杂局势的中国如何才能够尽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10.请密切联系中外近现代历史事实,尤其是联系当代中国现实,论中国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避免“塔西佗陷阱”和“中等收入国家沼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思考题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适用于五年制临床专业
(一)对课本每一章及综述后面的思考题必须思考,尤其关注:
第一章3;第二章 1. 2. 3.;第三章 2;中编综述 1(第98页);
第四章 1;第五章 2;第六章 3;第七章 1;第八章 1;
第九章 3;第十章 1.
(二)熟记而且深思《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书末大事年表中所列重要历史事件及相关重要历史人物。
(三)综合思考题:
1. 考察“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论如何避免这种悲剧重演。
2. 孙中山坎坷而非凡的人生经历蕴含着哪些历史教训和经验?
3. 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到习近平2015年访英的中英关系史蕴含哪些近现代中外关系演化的规律?
4. 例举中外近现代改革的历史事实,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5. 论近代中国屡遭失败的深层原因及其对当代深化改革的历史启迪。
提示:希望同学们在思考复习题和考试答题时都能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不忘借鉴历史改革现实改革旧我的目的,密切联系世界局势、中国社会现实和个人具体问题。不要将历史学习变成脱离人生实际的抄袭和盲从。
一、考察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到习近平近期访英的中英关系史,分析总结近现代国际外交关系的规律及其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启示。
a、马戛尔尼使团访华
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指的是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英政府想通过与清王朝最高当局谈判,开拓中国市场。同时搜集情报于是派乔治·马戛尔尼等人访问中国的事件 然而,由于清英两国政治、经济结构的截然不同,而双方政府为了维护本国的社会制度和历史传统,在各自的利益上采取了互不相让的顽强抗争态度。因此,在这次外交活动中双方的冲突便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并由此导致外交谈判的失败 。马戛尔尼使团是到达中国的第一个英国外交使团,是清英之间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清西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虽然失败了,但是马嘎尔尼使团的访华却给中国和英国乃至欧洲带来不一样的影响。 对中国来说,中国丧失了一次与近代工业文明接触,认识世界,改变封闭状态的良好机遇。对此,佩雷菲特先生曾说过:“如果这两个国家能增加它们间的接触,能互相吸取对方最为成功的经验;如果那个早于别国几个世纪发明了印刷与造纸、指南针与舵、炸药与火器的国家,同那个驯服了蒸汽并即将驾驭电力的国家把它们的发现结合起来,那么中国人与欧洲人之间的文化交流必将使双方都取得飞速的进步,那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文化革命呀!” 但古老的中国却逐步走向封闭,自认为“天朝上国”,夜郎自大,对于外面已经天翻地覆的世界充耳不闻,不了解世界发展的趋势。而新兴的资本主义世界正虎视眈眈地看着中国这个古代的帝国,而清政府却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英国就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下,打开中国的大门,也开始了近代百年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 对于英国、欧洲来说,主要是其改变了对中国的态度。通过马嘎尔尼使团回英国后的回忆及记述,他们向英国人乃至欧洲人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在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之前,欧洲在17—18世纪出现“中国热”。许多的思想巨匠赞美中国的儒家文化与政治经验。但是马嘎尔尼使团访华后,其使团记载异于传统的中国,使中国的形象完全颠覆。安德逊在《马嘎尔尼航行中国记》的描写引起巨大的反响:“我们像要饭的一样进入北京,像囚犯一样被监禁在那里,而离开时简直像是盗贼。”? 马嘎尔尼更是在1793年访华后,说:“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