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邓稼先(第二课时)
人物评说 交流感知 贡献如此巨大的邓稼先为何会鲜为人知呢? 工作性质 国家机密 忠于国家 性格原因 不引人注目 忠厚平实 不骄人,不自私 人物评说 奉献精神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工作环境 戈壁滩 环境恶劣荒无人烟 人物评说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从这天起中国人挺直了腰板。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39年10月,美国政府决定研制原子弹,1945年造出了三颗。其他国家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时间如下: 苏联──1949年8月29日; 英国──1952年10月3日; 法国──1960年2月13日; 印度──1974年5月18日。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中国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进行了氢弹原理试验。1967年6月17日由飞机空投的300万吨级氢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从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到爆炸第一颗氢弹,中国只用了2年零2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邓 稼 先 杨 振 宁 他们是 同乡 同学 情同手足的 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奖 蜚声世界半世纪 一个为国造核弹 隐姓埋名28载 杨振宁和邓稼先在芝加哥大学。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杨振宁(1922—),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推翻了爱因斯坦的宇称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 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过一些特殊事件来刻画人物的特殊贡献、精神品质和高尚情操。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邓稼先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研制出了原子弹? 任人宰割、亡国灭种的危险时代 八国联军攻陷的北京 甲午战争黄海大战 日军屠杀大连、旅顺居民 被带上枷锁的中国人 一、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作者从广阔而又具有转折性的历史背景中,引出邓稼先,目的是什么? 明确: 突出做出卓越贡献的邓稼先,对中国从“屈辱”到“站立”这一历史转变所产生的影响之深远。 二、“两弹”元勋 作者写邓稼先的人生简历时,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目的是什么?请用最具有概括性的成语来描述邓稼先的一生。此成语语出哪个朝代谁的作品?还可以用来描述哪些伟人,试举例。 明确: 记叙;突出邓稼先贡献之巨大;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的《后出师表》; 商朝太师闻仲,春秋的管仲、文种,汉朝的萧何,三国的诸葛亮,唐朝的魏征、郭子仪,宋朝的杨家将、寇准、包拯、岳飞,元朝太师脱脱野律楚才,明朝的徐达,清朝的年羹尧、林则徐,近代的孙中山、张学良,周恩来 ,朱德,…… 这部分运用了 的写法? (三)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对 比 奥本海默 他们是各自祖国的原子弹之父: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进行了比较: 通过对比,突出忠厚朴实、真诚坦白、心胸宽阔的气质,更能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奥本海默 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不受人喜欢 邓稼先 最不引人注目 忠厚平实…… “纯” 三、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作者以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两个人物,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请用文中词语概括人物特点。文中哪些话是对邓稼先的最高评价? 明确: 对比;突出邓稼先人格之高尚。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没有私心……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四、民族感情?友情? 作者为什么向邓稼先求证中国研究原子弹一事的真相?邓稼先的那一封短信,到底使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这是对谣言的有力回击,也体现出作者作为华人的那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既有为民族而自豪,也有为朋友而骄傲的强烈情感,也表达了作者得知真相后内心之震撼。 五、“我不能走” 作者在这一部分穿插了《吊古战场文》和五四歌曲,采用的是什么修辞?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引用; 两者均是为了体现邓稼先精神之伟大。 《吊古战场文》表明工作环境的恶劣,工作的艰辛,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突出邓稼先的奉献精神和忠诚之心。 五四歌曲,是对邓稼先奉献精神和卓越贡献的高度赞美; 1、朗读《吊古战场文》的原文并翻译: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