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
作品标题 新闻集结号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追记 参评项目 电视专题 体裁 新闻综述 语种 中文 作 者
(主创人员) 顾亦兵、黄德刿、詹小林、宋志雄、陈海东 编辑 刊播单位 武汉广播电视台 首发日期 2015年11月8日20点13分 刊播版面
(名称和版次) 新闻综合频道 作品字数
(时长) 34分钟 ︵
采作
编品
过简
程介
︶ 本片是国内第一部全景式展现中国记协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诞生、成长、壮大、涅槃历程的电视新闻专题片。该片拍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新闻界抗战影像史料与档案资料,许多资料是首次与观众见面。片中采访了九旬高龄的“青记”当事人及其部分后人代表,同时记录了新闻界权威人士的访谈论述,具有较高的思想性、观赏性和较大的史料研究价值。该片得到了中国记协领导的高度肯定与大力支持。 社
会
效
果 本片播出后,中国广电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邀请该片参加第十届“纪录、中国”创优评析活动,湖北省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局推送该片参加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优秀纪录片全国展映”活动,中共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刊发专版推介。本片荣获湖北新闻奖一等奖。 ︵
初推
评荐
评理
语由
︶
签名:
(盖单位公章)
2016年 月 日 联系人(作者) 陈海东 手机 电话 027-E-mail chd1013@126.com 地址 湖北省武汉市建设大道677号 邮编 430023
新闻集结号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追记
(片花字幕)
“手无寸铁百万兵,力举千钧纸一张”。七十八年前创办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用健笔捍卫国家民族尊严,用青春书写辉煌历史,在现代中国新闻史上留存了一段刻骨铭心、永不锈蚀的鎏金光影。
(推出片名)
(主持人口播:11月8号,历史的印记注定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它是全国百万新闻工作者共同的节日“中国记者节”。那您知道为什么国家确定11月8号为记者节?它有着什么样的特殊来历和鲜为人知的故事?这要从一个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青年新闻记者组织说起。)
(同期声加字幕:北京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1937年7月7日,日寇的刺刀划碎了卢沟晓月,恬淡的平津深陷梦魇之中。远在陕北高原的中共领袖毛泽东,第一时间发出了“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的全国通电。随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呼吁全国军民守土抗战。
从此,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中国的抗战风起云涌,狂飙怒卷。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站在历史舞台前沿的新闻记者面对国家存亡、民族解放,在奔走、在呼号、在思考……
(同期声加字幕: 上海)
可直接通达上海外滩的上海市汉口路上,5层楼高的申报馆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挺拔矗立。上世纪三十年代,这里报馆林立,通讯处云集,出版社众多,是抗战前夕中国新闻业的中心。
“七·七”事变后的第二天,熙来攘往的上海霞飞路,来了一位神秘人物,他就是穿梭于抗日统一战线各党派、各社会群体之间的中共著名领导人周恩来。
(采访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常务理事范长江之子 范苏苏:周恩来同志代表南方局,到上海约夏衍谈有关于抗战爆发以后,在文化战线方面要做哪些工作。其中提到,比如说要办一张《救亡日报》,也提到在新闻界要组织一个统一战线的一个组织。)
(同期声加字幕:上海市山西路的南京饭店)
1937年11月,中日淞沪会战进入了惨烈的收尾阶段。8日晚7时,隆隆枪炮声中,南京饭店的二楼,一场以“记者座谈”名义而举办的小型会议,注定要在中国现代新闻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章。这一份世上仅存的小册子记录当时了会议的内容:十五位来自不同报刊的青年记者会集一堂,决定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简称为“青记”。会议同时推举范长江、羊枣、碧泉、恽逸群、朱明五人为总干事,夏衍、邵宗汉为候补干事。
(采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 邵华泽:当时成立“青记协”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抗战事业的胜利,要把全国的爱国的,进步的记者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做好我们抗战的新闻工作。)
(主持人口播:南京饭店的摇曳灯火,预示着上海已步入沦陷的节奏。“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创始会议在匆匆通过草案、章程后,还来不及部署其他活动就结束了。随着国民政府的中心西移到武汉,“青记”决定加紧在武汉建立自己的组织。)
(同期声加字幕:武汉)
江城武汉,三镇鼎立。这座欣欣向荣的现代化城市同时也是辛亥首义之地,历史文化名城。
自1937年12月南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