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doc

  1. 1、本文档共20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

第一章 心理健康概论 社会的不断进步在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这个急剧变化、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成人要承受许多心理压力,而且本该天真烂漫的中学生们也要面对来自学习、生活、家庭和社会的种种负担,这就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广泛关注。最近几年,党和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明确地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持健康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健康水平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无病即健康”这一观念也开始发生改变,身体健康仅成为当代“健康”概念中的一部分。特别是最近几年,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力竞争日趋剧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候,作为社会的一员,如何面对学习,面对生活,面对生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而这些问题,对21世纪的主力军———广大中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始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那么,究竟什么是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国外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如何?对我们开展这项工作有哪些启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如何?这些问题是教师们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首先应该了解的。 第一节 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们只有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历史发展有所了解,才能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有正确的认识。 一、健康与心理健康 健康的身体是人们十分关心和珍惜的,以前的看法是“无病就是健康”。我国1978年对“健康”概念作了如下定义,即“生理机制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其实,这是一种片面的健康概念。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在其宣言中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1989年,该组织又在健康的定义中增加了道德健康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简言之,一个健康的人既要有健康的身体,又要有健康的心理,好比“人”字的一撇一捺,二者缺一不可。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 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其对健康的理解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的区别,它应包含三个要素: 1.躯体无疾病。这是指生理上健康,若有感冒、肝炎、心脏病等,都是躯体疾病。 2.心理无疾病。这是指心理健康,各种神经官能症和严重的精神病等都属于心理疾病。 2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具有社会适应能力。这是指能适应外界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即一个人心理上有比较完善的发展,有健全的个性,能适应客观环境,使个人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有着和谐完美的关系。 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与心理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般地,生理反应会伴随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而心理反应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生理反应。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从心理健康概念中我们看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认识心理健康,它都至少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二是个体具有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没有心理疾病”,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这里所说的心理疾病,指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的情形。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学中所说的正常和异常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界限,它们之间的差别在很多情况下只是量的方面的差别,因此没有一个固定不变、普遍适用的标准;另一方面,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会随时代的变迁和社会文化的差异而变动。心理健康的相对性还表现在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不是静止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变化的。这意味着一个人既可以从不健康变为健康,也可以从健康变为不健康,这是一种连续的状态。所以,心理健康状态,与其说是正常与异常这种性质上的差异,不如说是程度上的差异。 由于心理健康的相对性,在心理学中,经常以平均状况或理想状况来说明个体的心理健康情况。平均状况指一般人都处于常态分布领域,与大部分人的情形相似,就认为其心理状况是正常的、健康的。例如:有些人在社会依赖方面完全失助,有些人则完全自我满足,而大多数人则处于中间状态。处于中间状态的人应该说是正常的、健康的。理想状况指心理健康是人们意识中追求的一种理想状况,即一个人希望达到的那种状况。倘若达到了,便是正常的、健康的;倘若达不到,便是有障碍的。由于人与人之间所希望达到的状况各不相同,有时甚至很悬殊,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因此,要想达到既是自己希望的,又是众人公认的健康状况,那只能在理想中实现,这也是一个人一辈子追求的过程。 (二)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我们知道,判断身体是否健康有许多标准,可判断心理是否健康,就不是那么简单了。由于心理健康缺少像生理健康那样比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