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社会习俗的演变.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六单元 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 第22课 社会习俗的演变 社会习俗,又称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社会中,社会人群所约定俗成的、模式化了的生活方式,是一个民族或一定地域的人们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形成的共同习惯。它会随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众的思想观念、心理意识、宗教信仰、行为准则、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即文化学者所称的“俗随时变”。 ——耿光连主编:《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 过渡:“五天一打(梳)辫,十天一剃头” 一、剪辫放足 1.剪辫运动 满族男子剃发留辫,实源于北方女真族的风俗习惯。在战争中,辫发渐成征服外民族的一种标志。随着清军入关,剃发制度也从关外推行到关内。各地官府派兵士监督剃头匠挑着担子上街巡游,强迫束发者立即剃头梳辫。 ——侯杰、胡伟:《剃发?蓄发?剪发》 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各省纷纷响应。凡在宣布起义和独立的地区,人们纷纷剪去辫子。一时间,剪辫的浪潮如风起云涌,迅速席卷大江南北。据当事人回忆,当时“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 辫子本身从“剃”到“蓄”再到“剪”的变化过程,不仅是清王朝由兴到衰的过程,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的过程。剪辫过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在中西两种文化的撞击和融合过程中,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长辫被认为是愚昧、奴性的象征,而西式短发成为文明、进步、健康、活泼等近代文明价值的象征,就说明近代国人在心理上对西方及西方文明的认同。 ——耿光连主编:《社会习俗变迁与近代中国》 2.反缠足运动 缠足是摧残妇女肉体和精神的一种酷刑,千百年来中国无数无辜女子不知为此抛洒了多少辛酸的血泪。缠足习俗的“由来殆不可考”,一般认为发端于五代。史载:“后主作金莲……令窅娘以帛缠脚……以此知扎脚自五代以来方为之。”大致到了南宋时期,缠足习俗在民间相沿成俗,蔚然成风。至清代,这一残害妇女的陋习已根深蒂固。 过渡: 二、服饰的变化 1.男子服饰的变化:西装、中山装 通商以后,人们看到了来华西人所穿的西式服装。男式西服是短衣长裤,颈系领带,短小紧窄,贴身灵活,便于活动,不像中国长袍马褂,宽襟博袖,注重舒适。 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宓 20世纪20年代末,国民政府重新颁布《民国服制条例》,中山装被确定为礼服之一,还规定:夏季用白色;春、秋、冬季用黑色。从此,中山装更加流行,国际上也视中山装为中国男子的标准礼服。 1945年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时,毛泽东与蒋介石都着中山装。 2.女子服饰的变化:改良旗袍 旗袍是清朝满族女子的服饰,其特点是服体宽大、平直,下长至足,穿着不随体。衣上绣满花纹,领、袖、裙都滚有宽阔的花边。 20世纪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除了领、袖更加合身以外,“美人肩”的使用 (较软的垫肩)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审美。 三、礼仪的革新 1.社交礼仪的变化 打拱(打恭)是最常见的见面礼,边打拱边寒暄。 作揖是将双手举到额头前面,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1912年3月,中华民国政府又明令废除社会交往中的叩拜、相揖、请安等旧礼节,改行鞠躬礼。临时大总统又指令内务部革除清朝官吏的旧称,规定今后官员们相见时都以职位相称,不得再用“老爷”、“大人”等称谓;普通人士相见时,彼此以“先生”、“君”相称。社交礼仪的变化体现了人们互相之间的尊重和平等。 2.婚礼的变化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概不用……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申报》1912年9月 新式婚礼与旧式婚礼相比较,有几个明显的特点:其一,新式婚姻“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男女之同意” 增强了男女婚姻自主、平等的观念。其二,新式婚礼的形式趋于简单,所费简朴,整个婚礼过程中铲除了许多陋习。就婚礼过程而言,通常只分订婚与结婚二事。新式婚礼不仅剔除了坐花轿、拜天地、闹洞房等落后迷信习俗,而且删繁就简,只在院内假作礼堂,礼毕,在饭馆设宴答谢,一日即可了事,至多不过二日。 其三,旧式婚姻聘财重于婚约;而新式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