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思考和理解_47508.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思考和理解_47508

【课前提示】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 ——毛泽东《实践论》 对厥阴病篇的思考和理解 郝万山 2011-09 《伤寒论》厥阴病篇,原文56条,但证候错综复杂。陆渊雷:“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杂凑成篇”。五版《伤寒论讲义》没有设本证。《新中医》两次展开关于厥阴病的讨论。《中医杂志》也开展了几次关于厥阴病的讨论。 一、厥阴病的病位和相关生理 1、病位:肝与心包 2、生理:肝藏血而主疏泄,内寄相火;心包为心之外围,内寄相火。 足厥阴肝经从足至头,和督脉交于巅顶。 原书“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下有“厥利呕哕附”,这些病证的病位不全是在肝和心包。 二、厥阴病的分类和证治 1、邪由少阴传来——厥阴危重证 在心肾真阳衰微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厥阴相火的衰竭。厥者尽也、极也,为阳气衰到极点,阴寒盛到极点。五脏六腑真阳皆衰竭——脏厥。预后不良,为外感病的终末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338) 2、外寒直接侵犯厥阴经脏——寒证 ①寒伤厥阴之经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②寒伤厥阴之脏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③厥阴经脏两寒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 3、寒邪郁遏厥阴相火所致诸证 ①热证 寒邪郁遏厥阴相火,相火郁极乃发。阳有余便是火,从而出现厥阴热证。 阳热上伤阳络—汗出,喉痹(334) 阳热下伤阴络—便脓血(334) 阳热泛溢肌肤—身发痈脓(332) 阳热不去—热不罢、热不除(332、341) 厥阴相火的暴发,前人有称之为雷火者。 ②寒热错杂证 局部阳复太过,原有阴寒未退。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③厥热胜复证和自愈证 阳气时进时退,则见厥利和发热交替。发热为阳气进,厥利为阳气退。从发热和厥利天数的对比,来判断阳气的盛衰和病证的预后。(331、334、336、341、342、332)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341)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342) 三、辨厥利呕哕证 1、辨厥证 热厥: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350) 寒厥(353、354、340)四逆汤一类。 蛔厥(338)乌梅丸。 痰阻胸阳致厥(355)瓜蒂散。 水阻胃阳致厥(356)茯苓甘草汤。 血虚寒厥(351)当归四逆汤。 气郁作厥(318)四逆散(见少阴篇) 2、辨呕吐 寒吐: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 热吐: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 寒热错杂之吐: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359) 3、辨下利 热利:燥热利——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374) 湿热利——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1)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373) 寒利: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证(370、372) 寒热错杂利: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证。 4、辨哕逆 虚寒哕逆;湿热哕逆;实热哕逆。 对几个中医基本问题的思考和理解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 一、天人相应与天人合一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知人事——是中医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路?因为人类和万物是大自然的子女。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灵枢?岁露》: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灵枢?邪客》: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简称:天人相应。 《内经》把人放到整个大自然中去研究,研究自然规律,就可以测知生命规律。 天人相应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科学。 社会学家、儒家文化,中国古代哲学家,如战国子思、孟子提出“天人合一”,天道和人道合一,自然和人文合一。 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宋朱熹《语类》:“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 从自然规律的角度阐述天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