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题_37201.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俗题_37201

一、家族祭祀的功能 我曾写过一个小稿,《宗祠:神圣的纪念堂》,其中的一些内容应该能回答这一问题: 受祖先崇拜、宗法伦理观念的影响宗祠祖宗序昭穆、辨尊卑也是施行一直演族精神公共空间崇拜、积淀宗族意识的重要非常严格,祠规其中对于进出宗祠及举行祭拜仪式,都有。大族专设祠堂司事来负责祠堂的日常管理。长乐曾氏宗族规定:“宗祠内外,不准私放畜类,以及不准夏秋晒谷,至于乘凉寝睡等事。违者罚钱一千文,充祠公有;若再抗罚,族房齐集,呈官究治。祠堂内外,凡有安囤家私柴草,即在祠前焚化示众。”有的宗族还规定,族人损坏祠堂物件必须赔偿公罚妇女儿童不得随意入祠,族人盖房不得有碍祠堂风水等,尤其是一些有损于宗族道德的行为,如行窃、赌博、吸毒等皆是祠堂严厉规定的禁条。每年农历正月十四,祠内悬挂各种花灯新和新生儿的小媳妇,沿宗祠的下殿至上殿绕行一周因从高悬头上的花灯阵中通过,故称“穿灯脚”地方宗祠改建成先人名人纪念馆,老活动场所,为丰富社区生活积极作用。公元前年公元前年盂兰盆节,也称僧自恣日 仪式一词来自英文的ritual,其原意是“手段与目的并非直接相关一套标准化行为”,也就是说仪式中所表现的行为经常是另有更深远的目的或企图。 按台湾学者李亦园的说法:人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其一是实用行为,其二是沟通行为,其三是宗教巫术行为。所谓实用行为就是做一件事有实际直接的效果者,如我们举起酒杯,喝下一口酒,其效果是满足饮酒的欲望,实际上饮到酒了。 因此,仪式行为不一定限于宗教巫术范畴,许多与他人沟通联络的行为,也应该属于仪式行为,很多社交应酬的聚会,实际上也是一种仪式或典礼[ceremony],所以研究者也就把仪式分为两类:一类是世俗的仪式[secular ritual],另一类则是“神圣的仪式”[sacred ritual]。前者即指与人的沟通,后者则是与神的沟通。 最典型的世俗仪式就是生命礼仪或生命礼俗[ritual of passage],也就是帮助个人通过种种生命“关口”,使之在自己的心理上与他人的关系上能顺利达成。此外,一个社会的岁时祭仪,大部分也应属于世俗仪式,因为它与生命礼仪一样都是较着重与人的关系上,不过生命礼仪是属于个人为重心的仪式,而岁时祭仪则是以社群为对象的仪式。 众所周知,人类学家一直在辩论仪式的意义和定义,目前也没有一个被广泛接纳的定义。然而,一般的仪式都是有关转化的,特别是关于从一个到另一个本质或状态的转化。不断的重复并不一定构成仪式;反之,仪式之所以重复,是因为它有人们所期待的转化能力。 吉尔伯特刘易斯[Gilbert Lewis]《红光灿烂的日子》[Day of Shining Red]解构了新几内亚村民所举行的青春期仪式,在书中他总结说:关于仪式,最清楚及明确的是如何进行,而不是它的意义。Lewis发现,与他一起的村民都知道怎样进行仪式,都能察觉到出了错的仪式过程,但是他们却无法作出即时的解释来说明仪式所表现、传达和象征的是什么。 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世俗的活动。这类活动经常被功能性地解释为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人与神之间,人与人之间]、过渡[社会类别的、地域的、生命周期的]、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 二、生命仪式[人生仪礼] 生命仪式通常被称为“通过仪式”,是个人在生命过程中从一种社会身份转变为另一种社会身份,或一个生命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时所举行的仪式。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其生命历种总有许多不同的阶段,包括出生、满月、周岁、成年、结婚、生小孩、退休,以至于死亡等,这些不同阶段的经过,经常要引起个人心理与群体关系的转变,每一个阶段所产生的转变程度虽有不同,但都如“关口”一样要设法通过,所以社会就经常设计了一套标准化的行动,帮助个人及其亲属,借这些标准化的仪式,以顺利通过关口。仪式中的种种行为,因为是标准化了,所以其行为本身只是一种象征,一种符号,并没有实际的意义,其意义埋藏在使个人得以顺利通过生命关口的目的上。 从理论上予以系统阐释的是法国学者范·盖纳普[Van Gennep,1960],他在《通过仪礼》[Rites of Passage]一书中指出:通过仪式不仅包括出生、成年、结婚和死亡这些生命危机仪式,还包括保卫领土的仪式、献祭、朝圣等行为。他指出,所有通过仪式都体现了分离、边缘或阈限、融合三阶段的基本模式。每个阶段都有富有特征的仪式类型。 通过仪式似乎普遍具有三重结构,可以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 首先是“分离仪式”或解体,旧有的身份、地位或思想框架被抛弃; 接下来是通过仪式的一个中间的、过渡的或阈限的阶段,正在经历转变的主角既不属于这边也不属于那边,而是处于一种模棱两可的状态; 最后是“结合仪式”或集合,主角获得了一个新的身份。 分离和结合仪式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