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酱油中呈味核苷酸的测定.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售酱油中呈味核苷酸的测定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 ,36 (07 ),131-134. 市售酱油中呈味核苷酸的测定 杨荣华 赵华杰 戴志远 (浙江工商大学水产品加工研究所,杭州,310035) 摘 要 以75% 甲醇水溶液对市售酱油样品进行脱蛋白处理,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酱油样品 中3 种主要呈味核苷酸(肌苷酸、鸟苷酸、次黄嘌呤)的含量。结合基本成分分析和鲜度感官评价 结果,进行市售酱油中呈味核苷酸含量与产品市场价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经优化后的液 相条件下,待测物质分离效果好,分析结果准确度及精密度高;另外,呈味核苷酸的使用对于酱油 鲜味的提高效果明显,但高档酱油产品的市场价值更多的依赖于产品的天然性及功能性。 关键词 液相色谱;酱油;核苷酸 酱油是我国等亚洲国家的传统调味品,具有五味调和,色、香、味俱佳等特点,一直以来深受 人们喜爱。随着食品技术的发展,添加剂的使用日益普遍,将肌苷酸 (以下简称IMP )、鸟苷酸(以 下简称GMP )作为增鲜剂添加到酱油中,以改善其呈味品质的做法为不少酱油生产厂商所采纳。另 一方面,人们在追求美味的同时,对调味品的品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添加剂的使用尽管符 合相关法规,但纯天然酿造产品似乎在人们心目中有着更高的地位。 对于酱油类调味品中的呈味核苷酸,国外(尤其是日本)研究者在分析时,一般分析地比较全 面,除了 IMP、GMP 这两种对鲜味贡献最大的核苷酸外,对其它核苷酸,如 ATP 、ADP 、AMP 、 Hx (次黄嘌呤)及HxR 等也有作分析,但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在酱油中一般不含 ATP 、ADP 、 AMP 及HxR ,而Hx 在大多数产品中均有测得,IMP 和GMP 只在部分产品中有测得[1][2][3] ;国内也 有采用液相色谱法分析酱油中呈味核苷酸的报道,但主要针对 IMP 和 GMP,且所得图谱中两者的 [4] 保留时间较为接近,分离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为了较为全面地分析酱油中的核苷酸,并获得较好 的分离效果,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成果,对五种不同市售酱油中主要的三种核苷酸类物质(IMP、 GMP、Hx )进行了液相色谱分析。另外,为了考察呈味核苷酸的使用对于酱油产品品质和市场价值 的影响,本文还结合酱油中的基本成分分析及鲜味感官评价的结果,对呈味核苷酸的使用对于酱油 产品市场价值的影响作了粗略的探讨。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及仪器条件 仪器:Alliance2695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 (Waters 公司,配有2996 紫外可见光检测器)。 液相色谱条件:色谱柱为Waters SunfireTM C18 色谱柱,250mm×4.6mmI.D. ,粒径5μm;流动相 为0.05mol/L 磷酸二氢钾溶液 (pH4.6 ),等梯度洗脱;运行时间为14min;流速1.0mL/min;柱温为 30℃;检测波长254nm ;进样量10μL 。 1.2 试剂及材料 甲醇为色谱纯,磷酸二氢钾为分析纯,IMP、GMP 及Hx 均为色谱纯产品(BBI )。 5 种待测酱油样品:购于物美超市杭州文一店,以下分别称为酱油样品Ⅰ~ Ⅴ。 1.3 样品预处理 核苷酸混合标准样品:分别称取IMP、GMP 和Hx0.1000g 、0.1000g 和0.0500g (Hx 水溶性较差, 故用量较少)加水溶解后定容至100mL,所得溶液浓度为1000mg/L 混标(Hx 为500mg/L,以下不 再重复说明);其它浓度的混标在此基础上逐步稀释得到。 待测样品预处理:准确吸取5mL 酱油样品于50mL 容量瓶中,用75% 甲醇溶液定容至50mL, 摇匀静置30min 后,取适量于5mL 离心管中,8000r/min 离心5min (无高速离心设备时,可以通过 适当延长离心时间来达到相同的效果),取上清液2mL 稀释至10mL,过0.45μm 滤膜后,进样测定。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0 ,36 (07 ),131-134. 此过程原液被稀释了50 倍,若稀释倍数过高或过低使得所得结果不在标准曲线范围内时,可通过改 变上清液的稀释倍数来调整,但稀释倍数不能低于3 倍,以防止样品溶剂过强于的流动相,而出现 峰形不规则现象。 加标回收样品预处理:准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