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江 中国地质界鼻祖.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丁文江 中国地质界鼻祖

丁文江 中国地质界鼻祖   他也许不能算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因为他太沉迷于工作,对他的合作伙伴也太过于苛刻,但是作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员,他是一个闪光的代表人物 丁文江何许人也?他早年留学英国,回国后创办地质研究所,是一位以地质学名世的科学家。他又投身实业,一手创建北票煤矿,使其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工矿企业,是一位近代实业家。在北票煤矿任总经理时期,他与胡适创刊《努力周报》,三十年代又创刊《独立评论》,成为这两本刊物最主要的撰稿人,是一位媒体人和时评家。在此期间,他参与了近代中国最重要的一次“三观”大讨论——“科学与玄学”之争,高举科学主义的大旗,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青年导师。 1925年,丁文江与孙传芳合作,担任淞沪总办,规划了今天大上海的雏形,参与了收回“会审公廨”的谈判取得局部成果,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在北伐战争中,他站在北洋军阀一边,以雷霆手段挫败了上海工人运动和浙江的叛乱,是一位合格的军事家。 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担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短时间内便把中央研究院治理得井井有条,是一位杰出的学术管理者。 丁文江曾对胡适说:曹孟德自诩“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我们这般人恐怕只能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饭桶”吧!话虽如此,可终其一生,丁文江从来没做过一天“饭桶”。 早年,丁文江还只是一个海龟工科男的时候,就凭一己之力,搞成了中国最早的地质研究所,培养了一大批地质学人才,为中国地质学打下了基础。 寂寞的工科海归 1911年4月,丁文江拿到了格拉斯大学动物学和地质学双学士的学位,踏上了回国之路。回到中国,丁文江便在昆明置办了假辫子,留上了威廉二世式的小胡子,穿上了长袍褂子,戴上了黑纱瓜皮小帽,从一个留洋回来的”海龟”,摇身一变成了“周扒皮”。 对于像丁文江这样从西洋留学回来的学生,清政府实行了“功名双轨制”。按照清朝《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规定,各国留学生毕业后,并“未赴部考试”的,要进行强迫考试办法,“凡毕业后留学生,均需来京考试,否则永远停其差遣”。虽然大清王朝已然风雨飘摇,但毕竟还是合法政府,要想获得国内承认的“同等学历”,就不得不到北京学部一试身手。同是地质学家的章鸿钊回忆:“我和丁文江初次在北京见面,顿感相见恨晚。那时候在中国能碰上一位地质界的朋友相当不易。”地质学放在今天可能不是什么高科技,可是放到晚清,可就是最先进的技术了。国内急缺这类人才,凡那时留学回来的都受到了国家重视。丁文江搭上了科举功名的末班车,顺利考中进士,与他同届的工学进士,便有大名鼎鼎的李四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独立。不久,清帝逊位,大清王朝走入历史,江苏地面渐趋平稳。丁文江便受上海南洋中学校长王培荪的邀请担任南洋中学化学及西洋史等课程的教员。由于丁文江的地质学背景,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地质学“选修课”。丁文江很快发现即便在上海南洋中学这样比较开化的地方,师生仍不知地质学为何物,更谈不上能找到合适的教科书。丁文江便把自己曾经的课堂笔记编成教材。丁文江后来了解到,大学的情况比中学里好不到那里去。就像九十年代后期,张朝阳不得不向人们说明什么是“网站”,而马云苦苦向人们解释什么是“电子商务”一样,丁文江的处境比他们还要寂寥。 一个人搞起地质研究所 丁文江在南洋中学只呆了短短几个月。次年一月,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丁文江为工商部矿政司佥事。民国初建,事事不如人意。丁文江来到北京,刚到工商部矿政司工作就困难重重。丁文江曾谈及初上任时的窘境,科室里只有一个佥事两个科员,都不是学地质的,所谓“科”只是个办公文的机关,而地质科,却毫无公文可办。他屡次要求地质考察,可上面说没有经费。只有两次应商人邀请、出钱,做过短期调查。 虚度几个月的时光后,丁文江与矿政司的朋友张轶欧商议,呈请工商部改现有管理机构地质科为地质调查所,附设教学机构地质研究所,由丁文江担任所长。他还提交了“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把创办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团的计划写得一清二楚。于是,便借用北京大学旧址开办了地质研究所。招生广告中写道:“本部试办地质调查所事宜,特设研究所,以造就地质人才。三年毕业,充任地质调查员。第一学期招生三十人,免收学费,食宿自理。”对于考生资格,凡中学毕业或同等学历者,十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皆可报名。这一次总共招收了二十五名学员,其中有五人来自南洋中学,他们都是丁文江教过的学生,报考地质研究所显然是受到丁的影响。 地质研究所开学后最要紧的一项便是实地训练,丁文江倡议每星期必由教员率领分组实地工作一次,同学们便分头参加实地教学,走遍了北京城外方圆数百里的地方。实地归来,必须提出报告,再由丁文江等教员指出得失。经过高强度的实地训练,毕业时学生们多可独立工作,要不是丁文江那样拼命努力,中国的地质调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