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电影《阵头》看当代台湾民俗体育创新和发展 摘 要:阵头在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作为一项传统体育,民俗阵头受到现代西方体育冲击;台湾民俗体育发展应坚持人的主体地位,注意挖掘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有效利用现代传媒,注重自身的变革与创新。台湾民俗体育的成功转型提示:创新是民俗传统体育发展进步的动力;民俗传统体育发展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和民间传承人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民俗传统体育更应注重自身理论体系的构建以适应时代需求。
关 键 词:民俗体育;《阵头》;台湾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5-0127-04
阵头是闽南及台湾地区民间庙会喜庆不可或缺的民俗技艺之一,而《阵头》是2012年热播的一部台湾电影,取材于台中“九天民俗技艺团”(以下称“九天”)转型发展的真实故事。电影描写了一位出身阵头世家的青年(阿泰),阴差阳错地做了民间阵头的团长。不懂阵头的他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并结合团员特点,创新阵头表演方式,将“九天”打造成一个“不一样的阵头”。影片积极向上,不仅生动再现了“九天”自1995年建立后转型发展的艰难历程,更为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作为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阵头在台湾民众生活中扮演着重要地位。传统社会中,每个台湾青年无论离家多远,在家乡宗教庙会表演需要时,都会赶回家乡参加子弟阵头的训练和表演。2011年4月,笔者曾受邀对台湾民俗体育进行为期半个月的现场考察,真切感受到台湾民众对阵头的热爱。台湾的阵头是指“一群人因为喜爱某种共同的民俗才艺而结合在一起的表演团体”[1]。阵头一般分为武阵和文阵[2],武阵是指在建醮活动时,护卫神轿并为神明办差事的阵头,如宋江阵、宋江狮阵、狮阵、旗阵等;而那些以锣鼓配乐的阵头或宗教色彩较浓厚的阵头就是“文阵”,如十二婆姐阵、跳鼓阵、家将团(八大将、官将首等)、蜈蚣阵等。当然,还有些属娱乐小戏,如斗牛阵;为适应时代发展,台湾近来出现了现代体育表演团体(如街舞、独轮车等),也出现了衣着暴露的花车美女卡拉OK阵头的新型表演团体。电影《阵头》开始时即出现了家将、跳鼓阵、旗阵、斗牛阵等阵头表演。
1 社会转型中的台湾民俗体育困境
20世纪60—80年代,台湾工业的崛起,带动了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比重逐步超过工业并占主要地位。90年代后,服务业快速发展,而农业和工业(制造业)的比重不断下降:如1994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3.2%,而2005年则降为1.8%,同期的服务业所占比重则从59.8%上升至70.6%[3]。这促进了台湾文化的变迁,表现为从过去的农业文明向工业和后工业文明的转化。这种情况下,诞生于农业文明中的民俗阵头表演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1.1 组队的困难
在追求绩效、效率和进步的信息社会中,传统农业社会渐趋没落,也造成现代城乡结构的失衡[4]。这种情况下,农村青年在推拉作用下纷纷涌入城市求学或工作,这带来农村选拨阵头成员的困难;阵头师傅逐渐老去,而年轻人对阵头缺乏热情,导致指导者匮乏;同时,阵头的表演往往需要团员的协调配合,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即使是像“七爷八爷”(范、谢将军)这样比较简单的阵头,如果没有默契的配合,也容易在表演中出现意外从而导致表演失败;而像扛神将等苦力活,还需要平时的体能训练。阵头表演不仅训练枯燥辛苦而且多为义务性质,对年轻人更缺乏吸引力。缺乏后继者的情况不仅存在于“十二婆姐阵”类的文阵[5]。也存在于类似金狮阵这样的武阵中[6]。过去的阵头表演,每个村社均有自己的阵头,甚至有数个阵头,但现在由于人员的减少,有时甚至几个村社才能凑成一个阵头,有些地方出现女子阵头其实是留守男丁不足的无奈之举。
1.2 经费的不足
由于阵头表演需多人配合和长时间的训练,所以花费不菲。如宋江阵从入馆到谢馆,前后一两个月,仅一个36人阵(实际需要60人)操练下来平均就需要花费100到150万(台币,下同),1991年西港“八份姑妈宫”宋江阵从入馆到谢馆前后两个多月共支出台币918 577元[7]。
过去的台湾“子弟阵”多为头人制,即那些有钱、有地位、有号召力,又愿意花钱和时间为公众服务者,主动担任阵头的组织者和赞助方,但现在这种形式已经很少;由于人员流动加剧,过去的那种宗族制组织形式(从宗族公业中拿出经费或族内各家按一定比例缴纳费用)演变为充当临时组织和聘请的角色。这些都使阵头队伍经费捉襟见肘[8]。虽然村社的寺庙对“子弟阵”会提供经费支持,如嘉定的赐福宫和金銮宮会视阵头人数多少,给予大阵头最多40万元、小阵头最多20万元的补助,如外聘教练,则另加最多20万元的补助。但这些仍无法根本解决阵头经费不足的问题,《阵头》电影中的“师母”甚至需要当卖自己的金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