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小康香港设计一面旗帜
刘小康香港设计一面旗帜 第一次见到刘小康是在香港“进念·二十面体”艺术总监荣念曾先生的漫画个展上,留着小胡子穿着西装的刘小康前来捧场。转眼,他并不高挑的个子就为汹涌的人潮所淹没,就像他的为人,多少有点低调,作为亚洲顶级设计师,他从事设计30多年,获奖超过300项,许多公共艺术作品及雕塑创作被世界各地博物馆收藏,却极少在公众视线中出现。
天窗文化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近日在内地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从设计到产业——刘小康的CMYK创意学》,可以说是一个进入刘小康设计世界的窗口。翻开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原来他的设计世界是如此缤纷多彩,甚至用一种颜色已经不能涵盖。所谓“CMYK”,C指Cyan(青绿色)、M指Magenta(洋红色)、Y指Yellow(黄色),K指Black(黑色),架构起刘小康万千色彩的设计世界。
又东又西,香港人的特性
“我不是香港第一代设计师,陈幼坚也不是。”刘小康对记者说,“香港真正第一代的平面设计师可能有两个,一个是汉默雷·斯塔尔,是个外国人;一个是Patric Zhong,也就是钟培正,从德国留学回来。土生土长的第一代设计师,那就得说是靳埭强,陈幼坚也听过他的课,蔡杞仁也是靳叔的学生,还有王丙培、李宏传等人,和我都是这一批出来的香港本土设计师。”
被刘小康亲切地称为“靳叔”的靳埭强,就是刘小康现在所在公司“靳与刘设计公司”(Kan and Lau Design Consultants)的合作拍档,1981年,刘小康从香港理工大学肄业后,经老师张义引荐,被新思域设计制作公司聘用,而靳棣强靳叔恰巧是这间公司的合伙人之一。慧眼识英雄,1996年,随着刘小康在设计界的声名鹊起才华溢现,虽然靳棣强先生算是刘小康的老师,高了点辈分,可是他还是毅然决定,和这个年轻人一起合组设计公司。
左靳右刘,左膀右臂。谈到这位合作多年的出色拍档,靳棣强自然是赞赏有加:“刘小康是我设计事业上的重要合作伙伴。他是少数能自觉思考、汲养、寻根、定位、视野甚远、不断扩阔创作空间的香港设计精英。”
自1984年起,刘小康屡获殊荣,包括1989年德国莱比锡最佳书籍设计银奖、1993年东京字体协会铜奖及纽约水银奖金奖、1995年路易·卡地亚卓越成就奖、1997年韩国第三届国际海报三年展全场大奖、1997年全港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及2007年两度香港设计师协会金奖、2008年第三届中国国际设计艺术观摩展终身设计艺术成就奖……他的设计,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元素(书法、篆刻、家具、传统图案乃至春宫图的大胆运用),但绝不拘泥,或简洁留白,如中国水墨,抑或色彩斑斓,大胆实验,既注重产品或平面设计的视觉冲击力,又有中国古典的隽永内敛,果然独树一帜。
刘小康的英文名叫Freeman,自由人,这是他的设计哲学吗?狂放不羁,如竹林七贤,可是那黄色的皮肤和中国人的特性,又是如此明显。所以他说:“又东又西,香港人的特性。就我个人的设计之路而言,这可能从最开始的时候就决定了的。中学的时候,我看到了靳叔的“集一”设计课程海报,印象非常深刻,海报上,一支毛笔和一把圆规并列,让我开始学习和思考中西文化融合起来进行设计创作的路径。到我毕业时候,我的设计思路与靳先生很像。我们关注的都是中国文化如何现代化,现代设计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1996年的“香港东西”是刘小康为伦敦的一个海报展所做的设计:海报上,东西两个杯盏之间,几个小人在游来游去,描述香港既是东方又是西方的文化状态,刘小康说,“我认为香港人就是在这种东西方茶文化中徘徊,人们可以早上在中式茶楼喝普洱,中午到茶餐厅喝英式茶。”
很大程度上,也正是香港这片奇特的土地孕育了刘小康这样的设计师,在东西方之间,既有身份认同的纠结,同时也有互相碰撞的火花,一纠结一火花,追本溯源又继往开来,香港设计,乃有所成。
椅子的隐喻
刘小康低调,不等于他就不关心社会,恰恰相反,他用艺术的方式表达着他对社会的看法。其中,最著名的,恐怕就是2005年11月在北京东方广场展出的“椅子·戏”展览,他赋予椅子以性别,用“男”椅和“女”椅来影射香港的政治斗争。听着就有点新鲜,椅子还分男女?
谈到这个作品,刘小康解释说:“那是因为1997年之前,我注意到很多人在争一个椅子,比如区议会的议员的选举啊,还有很多类似的选举,大家都疯了。在这个展览之前,我是先做了一些雕塑装置作品,也用在一些海报上面。椅子和椅子的关系其实就隐喻着人与社会以及制度的关系,后来又用一个男椅子和一个女椅子,代表两个人的关系,代表它们不同的状态,设计了一个系列。然后我想,是不是可以把雕塑变成真的可以坐的椅子?这个椅子·戏的展览在香港、台湾、东京、北京都有展览过。”
如果你熟悉刘小康的话,你就知道,他对椅子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