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修辞_21924.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修辞 在语言运用中,影响表达效果的主要因素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自身的诸要素——语音、词汇、结构关系等; 二是运用语言要素的客观环境,即所谓的“语境”。 我们从语音的调配、词语的选择、结构的安排等几个方面对古汉语修辞的规律和特点予以简要阐述,另外,把修辞格也一并归入其中予以分析介绍。 一、语音的调配 (一)连类而及 在古汉语中,有时叙说某一事物时,连带提及另一事物,而连带提及的事物在句子中实际上不起作用。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连及。 (1)二国治戎,臣实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左传宣公十二年》 (2)宋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韩非子外出说上》) (3)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离娄下》) (4)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礼记·曲礼上》) (二)复合偏义 把两个意义相对、相反的词组合在一起,只有一个词表义,另一个词并不表义,仅仅是一种陪衬,这种修辞表达方式就是复合偏义。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种树的地方叫园,种菜的地方叫圃。) 2.怀怒未发,休祲将于天。(战国策魏策) (休,吉兆;祲,妖气。) 3.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三)同义连文 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相近的词语并列组合,以满足音节、意义、功能等方面需要的修辞方式称作同义连文。 (1)秦国负恃其众,贪于土地,逐我诸戎。(《左转襄公十四年》) (2)老聃新沐,方将披发而干。(《庄子田子方》) (四)运用虚词与衬字 1.虚词作为重要的语法手段,在组词成句中被广泛运用。然而古代汉语中,有些虚词的运用、取舍是为了满足偶数音节的需要。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滕文公下》) (2)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庶人》) 2.衬字指那些没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只起调节音节、和谐节奏作用的词,他只是言语交际过程中的“添衬”。从语义和语法的角度看,是一种“羡余”成分。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五)重言叠字 重言是同一个字的重复、接连使用,故又称叠字。由于汉字语音节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重言表现在语音形式上是两个相同的音节并列组合。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3)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4)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二、词语的选择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八载有作者的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一个“绿”字使之成为千古绝唱。 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视修辞表达。古代汉语有多种多样的修辞方式,如譬喻、称代、用典、委婉、双关、夸饰、并提、共用、互文等。 (一)譬喻 1.喻词的变化 常用的比喻词是“如”、“若”、“犹”、“似”等。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孤儿泪下如雨。(汉乐府诗《孤儿行》) 2.古代汉语中有两种特殊的明喻,一种叫较喻,另一种叫对喻。 (1)较喻,是一种有比较性质的明喻,它的结构形式不是“甲似乙”,而是“甲比乙怎么样”。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人比黄花瘦。(李清照词《醉花阴》) (2)对喻,可以说是一般明喻的省略形式,它的特点是省去比喻词,把本体和喻体(喻体一般不是一个)配成对偶、排比等平行句式。它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喻体在前,本体在后。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第二种:本体在前,喻体在后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3.博喻:是用多种事物来比喻某一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各个方面,它可以是明喻、隐喻的多种使用。 A、用多种比喻来比喻一种事物的各个方面。 手如柔荑(tí),肤如凝脂,领如蝤蛴(qiúqí),齿如瓠(hù)犀,螓(qín)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 卫风 硕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 B、用多种比喻来说明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 试问闲愁知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清玉案》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想

文档评论(0)

ust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