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9年第1期 理论探讨 No.1。2009
(总第146期) THⅨ)RETICALIN垤STIGATIQN General.No.146
从技术理性批判到社会制度批判
——兼论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转换批判主题的逻辑意蕴
万希平1,2
(1.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哲学所,天津3001912.南开大学哲学系,天津300071)
摘要:生态马克思主义因其以生态视角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进行批判而受到当代学术界的高度关注,由此
也导致学术界把关注的目光过多放在对其制度性理论批判的梳理上。对于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何从早期法兰克福
学派以技术理性批判为主题转向以社会制度批判为主题的深层原因并未论及。由此从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技术
理性对资本主义批判主题确立的缘由及其理论批判缺陷入手,揭示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而
进行转换批判主题的深层原因和目的,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一批判主题转换的逻辑意义在于,生态马克思主义把
法兰克福学派以发现问题根源为思维的逻辑起点转换为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思维逻辑新起点。这种思维方式的
变化恰恰突显出生态马克思主义制度性批判主题确立的重要目的性,也彰显出这一社会批判理论最重要的理论
特质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技术理性批判;社会制度批判;生态马克思主义;逻辑意蕴
中图分类号:B089.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一8594(2009)01—0064—04
作为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生态马 明地摆在人类面前。与此同时,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克思主义以揭露生态环境危机形成根源、探寻解决生态危 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了生态环境危机的旋涡
机办法为己任,一跃成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最引人关注 中,到了70年代,生态危机已经发展为全球性的环境灾
的理论之一。秉承着马克思主义一贯具有的以反思现实 难。在这种背景下,逐渐产生了真正现代意义的“生态
危机并进行理论建构的特性,生态马克思主义直接揭露出 学”。这个阶段的生态学开始把以人为中介的自然物种之
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危机命题。显然,生态 间的关系纳入新的研究视阈,其研究范围也随之由自然界
环境危机作为当今全球性问题摆在了威胁人类生存和发 物种之间的生态关系扩展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展的显要位置。近几年,随着我国学术界对西方生态马克 基于对生态环境问题关注视角的不同,形成两种理论
思主义理论著作的不断引进,吸引了国内一些学者研究兴 研究路径,一种是伦理学的生态主义(国内学者翻译为环
趣,但大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还停留在对生态马克思主义 境伦理学或生态伦理学),另一种是生态技术批判主义。
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的梳理层面,而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 伦理学生态主义的理论主旨从批判人类“支配自然”
理论特质,特别是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技术批判到生态马 的文化观念入手,强调自然除了为人类所利用的使用价
克思主义转向制度批判的深层原因很少论及。本文试图 值,还有其自身存在的“内在价值”,主张把人类的伦理范
揭示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实现批判主题转换的深层原因, 围延伸到自然界及其物种(包括动植物)。自然是否具有
指出这一转换对解决生态环境危机的逻辑意义,进而突显 “内在价值”成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争论的
出生态马克思主义自身最重要的理论特质。 焦点,从今天来看,这场争论的最大益处在于从非人类中
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相互指责中暴露了各自理论在
一、技术理性批判主题确立的缘由
生态问题上的缺陷,但争论的最终赢家——人类中心主义
最早的“生态学”是研究自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关系 并没有因胜利从根源上为改变现实生态环境危机找到出
的生物学分支。但随着20世纪30年代以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煤矿瓦斯抽放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pdf
- VSD技术在构造裂缝预测分析中的应用——以与田古隆起区为例.pdf
- 煤炭企业内部市场化管理的探索及实践.pdf
- Web Service与MMS技术在IEC61850标准体系中的应用分析.pdf
- Web3.0时代的网络经济革命:理念、技术与实践.pdf
- Web驱动智能电子维护技术.pdf
- X射线衍射与电子探针技术在矿物药雄黄鉴定及质量评价中的应用.pdf
- β-BBO基ZrO2SiO2倍频增透膜的结构与成分对光学性能的影响.pdf
- 美国共性技术研发机构的发展经验及启示——NIST的发展经验及其在美国技术创新体系中的角色及作用.pdf
- 美国华盛顿州创新与科技指标体系.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