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PDF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 李国杰院士谈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 第五期院士讲坛 第五期院士讲坛 漫谈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 漫谈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 ——李国杰院士 ——李国杰院士 时间:2010 年9 月29 日 时间:2010 年9 月29 日 李国杰院士简介 李国杰,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曙光公司董事长、 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信息技术和新兴产业专委会副主任。几年来,主持 研制成功了曙光1 号并行计算机,曙光1000 大规模并行机曙光2000、曙光3000 超级服务器,领导计 算所研制成功龙芯CPU 并担任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其中,曙光1 号获1994 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 5 李国杰院士谈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 特等奖和1995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曙光1000获得1996 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1997 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曙光2000 和曙光3000 分别获得2001 年和2003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院士大讲堂——传道、授业、解惑 李国杰院士用自己做硕士、博士论文的亲身经历为同学们讲述了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问题。同时, 李院士又为大家讲述了自己在科研创新方面的工作,并对同学们培养科研钻研精神、在自己的科研领域 做出优秀的工作给予了厚望。 各位同学: 下午好!研究生院的领导以前邀请过我做讲座报告,学生会也发给我好几封信,盛情 难却。研究生学习这个话题不是很好谈,因为我现在直接带的研究生不多,所以今天谈的 内容大多是我以前读研究生时的一些经历。下面先讲一些我做硕士博士论文时的一些体 会。 (一)做硕士博士论文的经历 我从四岁半就开始读小学了,那个时候我还穿开裆裤。我父亲是名老师,在中学任教, 因为嫌我在家里太淘气,就让我读书去了。当时也没想过是否能读下去,只是觉得在学校 比在家好管一点。读到十岁就小学毕业了,由于春季毕业初中不招生,又休息了半年。总 的算来,我从读小学,中学,一直到读完博士,一共花了26 年多。其中大学花了 7 年, 湖南大学1 年,北大读了6 年,那个时候我们是六年制的,然后在中科院读硕士3 年,又 去美国读了4 年博士。我做学生的时间是挺长的,在湖南大学、北大、中国科大都学习过, 在清华大学工作过两年,是做140 机的联合设计,在国外也读了4 年博士,所以有资格跟 大家聊聊我做学生的一些体会。 在我的研究生生涯中,我主要是做偏基础研究的论文,做工程方面研究的时间不多。 我的工程锻炼主要是在大学毕业之后,在工厂里做技术员干了 10 年,因为文革中停止晋 升工程师。所以今天我讲的内容可能更多的是跟做研究有关的。在接下来的内容里,除了 论文方面的问题,我还会谈谈做研究生的科学态度和责任。 中科院最近发了个文件,关于研究生培养的问题提出了五类培养对象,从最高的总工 程师起,一直到下面的开发人员,这种写法似乎有点不大合适,但是能力确实是有分别的。 先谈硕士论文,我的硕士论文是在计算所做的,当时我在中国科大学了一年的基础课。研 院士大讲堂——传道、授业、解惑 究生院当时的条件没现在好,是在林学院。由于我是从科大过来的,所以只能住在地震棚 里,冬天里面也没有暖气,条件是很艰苦的。我在计算所的导师是夏培肃老师和韩承德老 师,硕士论文的题目是阵列流水算法和流水式阵列处理机,这个词现在没有,是我自己取 的,那时候美国CMU 大学的孔祥重(H.T.Kung)教授刚刚提出Systolic Array ,我就拿来做研究 了。那时候的论文都是手写的,其中的一部分在 1982 年的《计算机学报》上发表了,这 也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1981 年我在《计算机动态》上有一篇综述性文章叫《数据 流计算机》

文档评论(0)

jyf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