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the 当代缅甸内观修行传统的兴起与巴利学界对于干观者的诤论(pdf) -
當㈹緬甸內觀修行傳統的興起
與巴利㈻界對於「乾觀者」的諍論∗
The Arising of Insight Meditation Traditions in Modern Burma and
the Debate on the Sukkhavipassaka in Pāli Scholarship
溫宗堃
澳洲昆士蘭大㈻ 歷史、哲㈻、㊪教與古典文獻㈻院 博士候選㆟
摘要
㆓㈩世紀初,內觀修行在緬甸逐漸普及,形成㆒股僧俗㆓眾皆積極投入的禪修潮
流。此緬甸內觀修行傳統,可溯源到㈩㈨世紀,而於㆓㈩世紀㆗葉逐漸傳播到其他㆖座
部佛教國家乃㉃世界各㆞,形成跨語際、跨洲際的內觀修行風潮。它也刺激了巴利㈻界
對於無禪那「乾觀者」相關理論的諍論,諍論的焦點在於「乾觀者是否證得禪那?」以
及,「若乾觀者未得禪那,則此種未得禪那而得解脫的理論是否㈲巴利㆔藏聖典的證據
來支持?」後者的問題,實則關涉到對於經典的詮釋,換言之,基於不同的詮釋立場、
研究進路,可能即㈲不同的答案。
關鍵詞:乾觀者、內觀、緬甸、佛教禪修
大綱
1. 前言
2. ㈩㈨、㆓㈩世紀緬甸「內觀修行」潮流的興起
3. 巴利㈻界對於「乾觀者」的諍論
4. 「乾觀者」的經典依據
5. 結論
∗ 拙文初撰於2004 年 10 ㈪。筆者要藉此機會,感謝菩提尊者(Bhikkhu Bodhi) ,他撥冗回覆筆者相關的問
題。開㊞法師以及㊪善法師提供給筆者他們在緬甸禪修道場實㆞參訪的寶貴㈾料;Dr. Houtman 慷慨email
給筆者他珍貴的博士論文,筆者在此㆒併致謝。筆者也要感謝何孟玲小姐,她看過最初的草稿,給與許
多㈲用的建議。
文㆗註腳引用巴利㆔藏文獻時,標示PTS 版的冊數、頁碼。引用巴利註釋文獻時,則標示㊞度內觀研
究㆗心(VRI)出版的Chaṭṭha Saṅgāyana CD-Rom version 3(CSCD)裡緬甸版的冊數、頁碼。
1
1. 前言
佛教禪修是佛法重要的㆒環,尤其在科技昌明而心靈相對空虛的近㈹以降,更顯其
療癒心靈的迫切價值。即使是不同傳承、不同㈻派,禪修的理論與實踐向來是佛教的重
要課題。㆓㈩世紀歐美等佛教㈻界也開始以種種研究進路,如文獻㈻、心理㈻、㆟類㈻、
1
乃㉃㊩㈻等,來探討佛教的禪修 ,總的來說,對於禪修研究感到興趣的重要原因,除
了佛教禪修在㊩㈻、心理㈻等領域的實際效用之外,也因於禪修理論在佛教教理㆗所佔
的核心㆞位。誠如美國㈻者Paul J. Griffiths 所說:「佛教大師的㊪教生活乃根基於禪修
實踐,㈲系統的佛教哲㈻與解脫理論也是始於佛教禪修。」2體認到禪修理論構成佛教
教理的核心,是㈻界研究佛教禪修的重要原因。究實而言,㈩㈨世紀以來,佛法能在西
3
方流行,實不能忽略歐美佛教㈻者的佛㈻研究著作之深厚影響力。 大量的西文佛教㈻
術著作,使西方㆟㈲豐富的信息㈾源得以深入了解佛教。然而,西方㆟也並不全然是由
於深入了解佛教教理才接受佛教,不少㆟是因從佛教禪修㆗實際受益而欣然接受佛法的
4
教化。 在㆖述這些前提㆘,本文擬介紹當㈹緬甸內觀修行傳統興起的歷史,並進而探
討巴利㈻界對此內觀修行傳統之興起而衍生出的㈲關「乾觀者」(sukkhavipassaka)教理
之諍論。
活躍於西元㆕、㈤世紀的覺音尊者(Buddhaghosa) ,是㆖座部佛教最重要的註釋家。
其著作《清淨道論》與《㆗部註》㆗,皆曾將佛教修行方法(bhāvanānaya)清楚㆞分成兩
大類別―― 「止乘者」、「乾觀者」,要義如㆘:
1. 止乘者(samathayānika)在持戒清淨後,先實踐「止的修行」(samathabhāvanā) ,
5
待證得「安止定」(appanāsamādhi) 之後,透過觀察「與所證得的定相應的㈴、
色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有寺无僧”问题的影响及对策.docx VIP
- 2022年6月18日四川省事业单位联考《综合知识》题含解析.docx VIP
- 2022年11月26日四川省属事业单位联考《综合知识》真题.pdf VIP
- 2022年6月18日四川省事业单位联考《综合知识》试卷试题真题答案解析.doc VIP
- 《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50001-2010.pdf
- 2022年5月22日四川成都市属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含答案).pdf VIP
- 二零二三年4月9日四川省事业单位联考《综合知识》精选题.pdf VIP
- 新股骨颈骨折病人的护理ppt课件.ppt
- 2023年10月29日四川省事业单位联考《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pdf VIP
- 2025至2030全球及中国门窗制造商行业项目调研及市场前景预测评估报告.docx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