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母亲说课稿
我的母亲 胡适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把握文章关键句的意义及作用。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由于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都正在变化,叛逆性格较重,他们讨厌母亲的唠叨,不喜欢受约束,受不得委屈,缺乏感恩之心。加上由于受年龄限制,虽然本文文字浅显,但感情深沉厚重,学生不一定能真正体会得到。而我希望籍此美文,唤起学生内心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爱的行动的理解。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计划运用“主问题引领”教学法和“自主阅读”教学法,扣住文章的最后一段感人肺腑的内容,让学生去读一读,说一说,谈一谈,品一品,写一写。立足宏观,以点带面,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在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方法是“圈点勾画”法和“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识“母亲”。 (二)亲近文本,走近“母亲”。 预设这样一道思考题:速读课文,看看课文最想表达对母亲怎样的情感?在文中找出具体表述的文字。 (三)提纲挈领,认知“母亲”。 这个环节主要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谈一谈】: (1)课文前四语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而其他内容似与作为课文内容鲜明精练概括的文题无关,作者这样安排行文结构的用意是什么? (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3)人们常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吕叔湘语)。 “母亲,您那 … … ( 一句话或一件事),让我的人生有了?… … ??”也为下一个步骤进一步品读胡适的感情张本。 【品一品】: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看文章)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世界上只有一个最好的女人,便是我的母亲。 ——成吉思汗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 ——但丁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 ——高尔基 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日本俗语 推荐阅读: 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写“我的母亲”之作甚多,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比较欣赏,写成读书随感一篇。 推荐篇目: 老舍《我的母亲》 。 邹韬奋《我的母亲》 。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赵丽宏《母亲和书》。 * * 《我的母亲》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胡适先生以朴实而深沉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怀念和感谢,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本文不仅是学生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应该成为青春期学生情感上的洗礼。新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与此同时,本文还是单元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的铺垫之作。 一:说教材 能力目标:培养概括能力,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 情感目标:体验母爱的伟大,理解关爱母亲。 教学重点:概括母亲的主要事例以及母亲对“我”的影响。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现人物的方法和理解母爱所付出的行动。 在课前,播放《母亲》的歌曲视频,渲染课堂气氛。正式上课后,借用《母亲》中的歌词导入,“这个人给我生命,给我一个家”,她就是我们的母亲。今天,我们再来认识这样一位母亲:她19岁做了继母,23岁成了寡妇,她既要周旋于家庭事务的处理,更要顽强生活,培养儿子。大家知道这位母亲是谁吗?明确后展示胡适母亲的照片及其资料。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目的是让学生把目光锁定在核心人物的身上,激发学生解读母亲的兴趣,接近和文本的距离。 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绩溪贫困农家出身,是家中长女,下有一弟二妹。16岁嫁于48岁的胡传。胡传前妻曹氏死了十多年,儿女都已长大。婚后第三年冬天,生下胡适。23岁夫死守寡,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托在儿子胡适的将来,挣扎着熬过了23年! 胡适原名胡洪骍(xīng),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 早年积极提倡白话文,对新文化运动、新文学革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1917年1月,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文学上的“八不主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