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质控标准药物治疗-口服药陈进荣2013-07-18.ppt

糖尿病的质控标准药物治疗-口服药陈进荣2013-07-18.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糖尿病的质控标准药物治疗-口服药陈进荣2013-07-18

噻唑烷二酮类的作用机理 PPAR(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 ) 为一组核转录因子,包括PPAR-α、PPAR-γ、PPAR-δ。 其中PPAR-γ在肝脏、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被发现,研究表明它是脂肪细胞分化、脂代谢稳定和胰岛素作用的重要调控子。 主要通过增加靶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而降低血糖。 噻唑烷二酮类的不利作用 体重增加 血红蛋白降低 钠、水潴留、水肿 黄斑水肿 (较少见) 充血性心衰↑ 肥胖者宜选用不增加体重、不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非肥胖者一般先选用促胰岛素分泌剂药物。 胰岛素促泌剂的降糖作用强弱与药物使用剂量密切相关,糖尿病人对药物的降血糖作用个体差异较大,一般先采用小剂量,然后根据血糖变化调整用量,以血糖达标为目的。 肝酶(GOT)升高2—3倍以上时不能再用口服降糖药。 一定要注意口服降糖药的禁忌症,如噻唑烷二酮类不能用于心功能3级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α-糖苷酶抑制剂不能用于伴胃溃疡的糖尿病患者,不能用于18岁一下的糖尿病患者等。 老年患者宜选用作用时间短、作用缓和的口服降糖药。 需在饮食控制和运动的基础上加用口服降糖药。 口服降糖药的应用一定要坚持个体化原则,尽可能降低“低血糖”的发生风险,一般口服降糖药联合2—3种时,血糖仍不达标应及时联用胰岛素,或胰岛素强化治疗,或替代治疗。 促泌剂的应用基础是:存在一定的内源性β-细胞功能。 胰岛素替代或强化治疗时,一般不与胰岛素促泌剂合用。 不同作用机制的口服降糖药可联合应用 。 同类药物不能联合: 磺脲类与格列奈类不能联合 磺脲类之间不联合应用 如何选用口服降糖药 * 口服降糖药种类 单药治疗降低HbA1c比率 二甲双胍 1-2% 胰岛素促泌剂 磺脲类 1-2% 格列奈类 0.3-1.5% α-糖苷酶抑制剂 0.5-0.8% DPP-4抑制剂 0.5-0.8% 噻唑烷二酮类 0.5–1.4% 胰岛素促泌剂降糖作用强,且降糖作用在常规剂量内呈剂量依赖性,除那格列奈外单药治疗一般可平均降低HbA1c 2%左右1 1. Nathan DM, Buse JB, Davidson MB, et al. Diabetes Care. 2009; 32(1): 193-203. 不同口服降糖药物降糖作用比较 不同降糖药物血管获益的循证证据 口服降糖药种类 UKPDS 5年随访 UKPDS 10年随访 ADVANCE 二甲双胍 √√ √√ 胰岛素促泌剂 磺脲类药物 √ √√√ √ 格列奈类药物 α-糖苷酶抑制剂 DPP-4抑制剂 噻唑烷二酮类 √微血管获益; √大血管获益; √全因死亡风险下降 联合治疗提出的基础 单一药物治疗疗效逐年减退,长期效果差 联合治疗的目的 改善糖代谢,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 保护β细胞功能,延缓其衰退 减轻胰岛素抵抗 延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 口服药物联合应用的基础和目的 * 谢谢 * 格列美脲一天一次,简单方便 1.作为第三代磺脲类药物,具有独特的双重作用机制,生理性促泌同时改善胰岛素抵抗,是磺脲类药物的理想选择。 2.生理性促泌,使格列美脲具有快速起效且低血糖风险小的特点。 3.独特的胰外作用,使格列美脲在降糖的同时节省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 * * Ethans Works Ethans Works 糖尿病诊断和治疗质量控制标准 药物治疗的解读 糖尿病诊治质控标准:血糖的控制目标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控制的主要目标值 目标值须个体化 新诊断的年轻,早期,非高危糖尿病患者: 糖化血红蛋白值可低于7.0%(其所对应的平均血糖为8.3~8.9 mmol/L) 理想的空腹血糖5.0~7.2 mmol/L,餐后血糖10 mmol/L 老年,病程长,有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中后期糖尿病患者,目标值应相应放宽 * 2012 ADA/EASD立场声明: 根据患者个体因素选择适当的管理目标 高血糖的管理路径 Inzucchi SE, et al. Diabetes Care. 2012 Jun;35(6):1364-79. 严格的目标 宽松的目标 患者个体因素 积极主动,支持,自我 保健能力强 低 新确诊 长 没有 没有 全面 不够主动,不支持,自 我保健能力差 高 长期 短 严重 严重 有限 很少/轻 很少/轻 患者的态度和预期治疗努力 与低血糖有关风险或其他不良事件的可能性 疾病病程 预期寿命 重要合并症 确定的血管并发症 资源,支持系统 2型糖尿病的质控环节及评价标准 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 《糖尿病筛查与诊断》标准) 住院血糖,必要时OGTT,相关抗体,胰岛功能 降糖药物治疗:详见附录C 门诊随访: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