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肠道的传染病防治(2015-4-9)
甲 肝 病原体:甲肝病毒(HAV) 传染源:急性期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 潜伏期:为15~50日,平均为28~30日 传染期:病人自感染HAV后2~4周开始随粪便排出体外,持续约3周,至临床症状出现后2~3周或黄疸出现后1周消失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 甲 肝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急性起病,不明原因出现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者。 甲 肝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患者发病前2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与甲型肝炎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出现发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可伴有巩膜、皮肤黄染,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可同时出现血清总胆红素(TBIL) 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并排除其它疾病者。 甲 肝 诊断标准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血清抗-HAV IgM阳性或恢复期血清抗-HAV IgG较急性期升高4倍及以上。 甲 肝 报告时限:≤24小时 病人管理:住院隔离治疗,自发病起隔离不少于30天,托幼机构人员要隔离40天,陪护要注意不与病人共用生活用品用具。 密切接触者管理:对甲肝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45天,必要时在最后1次接触2周内注射免疫球蛋白,可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甲肝疫苗。 伤寒/副伤寒 病原体:伤寒沙门菌和副伤寒沙门菌(甲、乙、丙型)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潜伏期:伤寒的潜伏期为3~60日,一般为8~14日,副伤寒的潜伏期为1~10日 传染期:从潜伏期起即可由粪便排菌,起病后 2~ 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持久,但伤寒、副伤寒之间并无交叉免疫力 伤寒/副伤寒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 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病前30日曾到过或生活在伤寒(副伤寒)流行区,或有伤寒(副伤寒)患者/带菌者密切接触史,或有喝生水等不良卫生习惯; 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有下列体征之一者:特殊中毒面容(表情淡漠、呆滞)、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 不明原因持续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低下。 伤寒/副伤寒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 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有下列体征之一者:特殊中毒面容(表情淡漠、呆滞)、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且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低下; 不明原因持续发热,有下列体征之一者:特殊中毒面容(表情淡漠、呆滞)、相对缓脉、皮肤玫瑰疹、肝脾肿大,且肥达氏反应“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者。 伤寒/副伤寒 诊断标准 确诊病例 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从病人血、粪便、骨髓、胆汁中任一种标本分离到伤寒(副伤寒)沙门菌或病人恢复期血清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增高4倍以上。 采样时机:血——发病第1-2周 粪便——发病第3-4周 骨髓——病程全程 伤寒/副伤寒 报告时限:≤24小时 伤寒/副伤寒 病人管理: 急性期病人:最好住院隔离治疗,在发病至少一个月后,且抗生素停药至少48小时后,连续3次间隔至少24小时粪便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如果任何一次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应在发病后12个月内,每月做1次培养,直到最少连续3次培养阴性为止; 伤寒/副伤寒 病人管理: 慢性携带者:禁止从事食品制作、幼儿看护、病人护理等工作,积极给予抗生素治疗,可用环丙沙星750mg或诺氟沙星400mg,每日2次,服用28天,在抗生素停药后48小时后采集粪便标本检测,每次间隔1个月,直至连续3次检测结果阴性。 伤寒/副伤寒 密切接触者管理 伤寒(副伤寒)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可不实施医学观察和疫苗接种,如从事食品制作、幼儿看护、病人护理等工作则应进行粪便和尿液培养检测,连续2次(间隔24小时)阴性方可。 手足口病 病原体:多种人肠道病毒,最常见的为柯萨奇病毒(CVA16) 和肠道病毒71型(EV71)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潜伏期:2-10天,平均3-5天 传染期: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手足口病 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普遍易感,但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感染后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 手足口病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 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重症病例:出现皮疹、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