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54继续延长本轮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运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docVIP

01354继续延长本轮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运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1354继续延长本轮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运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

继续延长本轮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运行 —— 析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良性大变形 刘树成 (载《经济学动态》2007年第8期) 内容提要:从2000年开始的我国本轮经济周期出现了新的波动形态,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大大延长,经济在上升通道内持续平稳地高位运行。为延长经济周期的适度高位运行,在一轮周期中,针对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多次进行微调,化大调整为不断的小调整。把节能减排以及把住土地闸门等政府的微观规制从宏观调控中剥离出来,以“长”抓不懈。解决总储蓄大于总投资的问题,除了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消费之外,扩大居民住房需求,增加居民住房支出,是提高我国消费率的一个长期的、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经济周期 宏观调控 就业 公共服务消费 一、本轮经济周期的新特点 从2000年开始的我国本轮经济周期呈现出一个显著的新特点:在我国以往历次经济周期中,上升阶段一般只有短短的一、二年,而本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到现在(2007年上半年)一直持续了7年半。这充分表明,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出现了新的波动形态,或者说出现了良性大变形,即经济周期波动的上升阶段大大延长,经济在上升通道内持续平稳地高位运行。这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周期波动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 图1显示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从1953年起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到2006年,GDP增长率的波动共经历了10个周期。在前9个周期中,上升阶段一般只有一、二年(见表1)。本轮经济周期从2000年开始,到2006年,七年中GDP增长率分别为:8.4%、8.3%、9.1%、10%、10.1%、10.4%和11.1%。2007年上半年为11.5%。 图1 中国经济增长率波动曲线(1953―2006年) 表1 中国历次经济周期 周期序号 起止年份 上升阶段的年数 峰位经济增长率 1 1953~1957 2年 1956年15.0% 2 1958~1962 1年 1958年21.3% 3 1963~1968 2年 1964年18.3% 4 1969~1972 2年 1970年19.4% 5 1973~1976 2年 1975年 8.7% 6 1977~1981 2年 1978年11.7% 7 1982~1986 3年 1984年15.2% 8 1987~1990 1年 1987年11.6% 9 1991~1999 2年 1992年14.2% 10 2000~2006 (正在进行) 7年 2006年11.1% 如果我们把经济周期波动由上升通道转向下降通道的拐点来临比喻为“狼”来了,那么,近三年来,不论国际上还是国内,不断有人预测说:中国经济的拐点来了——“狼”来了。但实际表明,“狼”没有来。 二、原因分析 “狼”为什么没有来?也就是说,为什么本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一直在延长,而下降拐点一直没有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之所以出现良性大变形,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我们从供求分析框架出发进行分析。 (一)供给面分析:体制因素 供给面的活力和经济增长制约因素的新变化。过去,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是需求主导型经济周期。经济上升的驱动力常常是需求膨胀(包括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而供给严重制约。每当经济过热时,主要的瓶颈制约是煤、电、油、运、材(重要原材料,如钢铁、水泥等)的供给短缺。在供给面的严重短缺下,不得不对过热的经济进行大幅度的向下调整。而现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是供给主导型经济周期。市场机制的引入及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使经济的供给面增添了生机和活力,市场供求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根本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期存在的严重短缺状况基本改变,制约经济增长的因素发生了新变化。原有的“煤、电、油、运、材”的瓶颈制约已不同程度地逐步缓解,有的还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阶段性的相对过剩。这有利于延长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支撑经济在适度高位的持续运行。 就业结构的新变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我国就业结构包括就业的城乡结构、就业的产业结构、就业的所有制结构,都发生了重大的新变化。劳动力由农村向城镇转移,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由国有企业向非国有企业转移,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006年与1978年相比(见表2):(1)从就业的城乡结构看,城镇就业比重由23.7%上升到37.1%,上升了13.4个百分点;乡村就业比重由76.3%下降到62.9%,下降了13.4个百分点。(2)从就业的产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70.5%下降到42.6%,下降了27.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17.3%上升到25.2%,上升了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12.2%上升到32.2%,上升了20个百分点。从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uijiaz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