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成考语文》第七周.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考语文》第七周.ppt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者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我的老师是仲尼。”齐景公问:“仲尼有才干吗?”子贡回答说:“有才干。”齐景公问;“他的才干怎样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他有才干,却不知道才干怎么样,这行吗?”子贡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说不知道。因此知道仲尼有才干却不知道他的才干怎样。” 可记住口诀:   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状语后置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文言翻译 将文言语句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一要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二要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翻译时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 “信”的要求是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直译出来。不可以随意增减内容。 “达”的要求是翻译出的现代文表意要明确、语言要通畅、语气不走样。 “雅”的要求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的表达出来。这一点是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最高要求。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留,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补,即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特别是对省略句;删,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无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指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说 法,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语句翻译完成后,再回头查一遍,看看有无漏译,语句是否通顺。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1)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 、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具体解说 (2)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例如:“审视之,短小,黑赤色,顿非前物。” (《促织》 ) “顿”是“立刻”、“马上”的意思,在翻译时,应补出“感到”、“觉得”。 (3)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夫”发语词。翻译时应删去。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论积贮疏》) “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应删去。 * * 文言句式 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四类。 一、判断句 常见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判断句 2、“……,……也”式。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判断句 3、“……者,……”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  判断句 4、“……,……”式。“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判断句 5、“……为……”式。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判断句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  判断句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  判断句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被动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