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第二章 物质的相互组织方式—第二节.ppt

大学化学第二章 物质的相互组织方式—第二节.ppt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化学第二章 物质的相互组织方式—第二节

* * * * 作为博士论文,其导师对其观点不能理解,另一导师则持怀疑态度。最后,由于委员会支持教授们的意见,阿累尼乌斯的论文答辩没有通过。只是在德国著名物理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的慧眼独识下,支持他的观点,亲自到乌着萨拉请他到德国里加大学任副教授,这迫使乌管萨拉当局同意聘他为该校讲师。 他根据物理化学的原理,最早预言太阳的能量来自原子的反应,特别是由氢原子结合成氦原子的反应。他还发现二氧化碳有较强吸收红外辐射的能力,较早提出二氧化碳对地球温室效应影响的见解。此外,他对慧星、北极光、冰川等的成因作了较深刻的研究,并提出了有价值的见解。最先对血清疗法的机理作出化学解释,特别是开创免疫化学研究的航道,以及各种毒素的化学结构对人体、动物体中毒机理的研究作出了一定贡献。 * * 对电离理论的检验,发现了离子有“活度”的因素。 * * * * * * 阿累尼乌斯电离学说要点 由于溶剂的作用,电解质在水中自动解离成带相反电荷的两种离子——正离子和负离子,这种现象就称为“电离”。 电离是在溶解过程时就发生的,而不是在导入电流后方能形成离子。电解质溶液之所以能导电是基于正、负离子的存在。 正、负离子在溶液中不停地运动,相互碰撞时可结合成分子,故溶液中电解质只是部分地电离,电离的百分率就称“电离度”。 阿累尼乌斯(1859-1927) 瑞典物理化学家,只用两年他就通过了学士学位的考试,1878年开始专门攻读物理学的博士学位。 1883年5月,提出了电离理论的基本观点:“由于水的作用,电解质在溶液中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非活性的分子形态,活性的离子形态。溶液稀释时,活性形态的数量增加,所以溶液导电性增大”。 提出了酸、碱的定义;解释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提出活化能的概念及与反应热的关系等。由于阿累尼乌斯在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1903年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瑞典第一位获此科学大奖的科学家。 著作:《天体物理学教科书》、《兔疫化学》、《生物化学中的定量定律》等 P159-161 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互吸理论 离子氛这是德拜-休克尔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们认为在溶液中,每一个离子都被反号离子所包围,由于正、负离子相互作用,使离子的分布不均匀。 若中心离子取正离子,周围有较多的负离子,部分电荷相互抵消,但余下的电荷在距中心离子 r 处形成一个球形的负离子氛;反之亦然。一个离子既可为中心离子,又是另一离子氛中的一员。 P161 德拜(1884-1966)美籍荷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发现了原子比热与温度间关系的规律,对热力学第三定律起了重要作用。 提出了“德拜比热式”,奠定了电解质偶极理论。 1916年与谢勒合作,提出了用X射线粉末照相测定晶体结构的方法。 提出了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互吸理论,即德拜-休克尔理论;还建立了德拜-休克尔-翁萨格电导理论。 提出了分子偶极矩概念及其测定方法,偶极矩单位就用德拜的名字命名的。 通过对偶极矩、X射线和气体中电子的衍射的研究来了解分子结构,获1936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还辛勤培养学生,在学生中L·C·鲍林和L·翁萨格先后获诺贝尔奖。 活度和活度系数 离子活度 a = ? ·(b/b?) 离子活度系数 离子强度 从大量实验事实看出,影响离子平均活度系数的主要因素是离子的浓度和价数,而且价数的影响更显著。1921年,Lewis 提出了离子强度(ionic strength)的概念。当浓度用质量摩尔浓度表示时,离子强度 I 等于: 式中 mB 是离子的真实浓度,若是弱电解质,应乘上电离度。I 的单位与 mB 的单位相同。 P162 ① 离子强度越大,离子间相互作用越显著, 活度系数越小; ② 离子强度越小,活度系数约为1。稀溶液接 近理想溶液,活度值近似等于浓度值。 ③ 离子电荷越大,相互作用越强,活度系数 越小。 P163-164 * * * * * * * * * * * * * * * * * * 现在人们已经清楚地认识到:溶液中溶质粒子是溶剂化的,溶剂化程度的大小与粒子种类、溶液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再者,电子的被发现,共价键、分子的极性及van der Waals力等理论的形成,使人们认识到:极性也是非电解质分子的本性之一,受分子极性的影响,不同分子间的van der Waals力也不相同,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之间以较强的取向力为主进行相互作用,有的甚至可以形成较强的氢键,非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问以较强的色散力为主进行相互作用,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之间以较弱的诱导力为主进行相互作用。 在那个年代,Raouh不可能考虑到极性也是非电解质分子的本性之一,溶液中溶质粒子的溶剂化作用,溶剂粒子与溶剂粒子问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